首页 >> 八卦娱乐

贺子珍为什么去苏联

2023-12-15 八卦娱乐 2 作者:网友投稿

贺子珍为什么去苏联

长征取胜的主要原因究竟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以期达到传承长征精神的目的。

首先,长征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具有坚定不移的崇革命高理想与至纯至高革命信念的人民军队。理想与信念几乎无一刻不在伴随着人类一步步从洪荒远古走到今天。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人类族群的诞生发展与成长,几乎都与他们或远或近或高或低的理想信念相伴而行。正是明确的理想信念引导着人类逐步从愚昧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进步,由原始封建走向现代解放。理想信念之于人类,犹如空气阳光水之于生命一样,它是人类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用不着谁去怀疑与否定它的存在。

唯有蕴含着健康积极与进步意义的理想与信念,才是人类社会的至高追求。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理想信念几乎无时不在。只因为有了阶级的存在,置身于不同阶级的人才有了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理想信念。可以说,自古以来一切人类统治者们的理想信念中,几乎没有一个愿意顾及到人类的大多数。他们的所谓理想信念无怪是人分九等,各得其所。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理想与信念历来都是极其矛盾与对立的。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以至近现代尤显得明显而突出。官本位思想,为富不仁现象,依附权贵的寄生虫现象,造成了中国社会历来财富分配极其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象,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现象,在中国几乎就从来没有消失过。由于受封建宿命论思想的影响,它的存在在中国多数人心里差不多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现象。难怪才有自古以来,不管是富贵之家或是贫贱之家,人人都期望着自己的子孙们能够通过读书这一途径一朝金榜题名而鱼跃龙门,使自己的家庭乃至家族能晋身到富贵或者更富贵的阶层。官宦富贵之家期望子孙读书有成是为了延续或拔高自己已有的富贵生活;贫贱之家期望子孙学有所成是为了能摇身一变也成为安享富贵的人上人。这样一来,富贵的就永享富贵荣华,贫贱的一旦家中飞出龙凤也就谋到了巴望中的富贵荣华。任何一个跻身富贵阶层的人,没有谁真正眷恋惠顾过饥不得食寒不得衣的芸芸众生们。他们听凭自己家里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奢靡浮华,哪管他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的艰难窘迫?

只有诞生于上世界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才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开宗明义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公平最合理最顾及民众绝大多数的理想信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其肇始,社会主义革命是其过渡,共产主义社会是其终极目标。尽管中国共产党人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几位党员,在军阀割据的旧中国显得何等微弱与渺小。可就是这小小的队伍与组织,仅仅用了二十八年就夺取了全国政权,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政权。

红军长征之初,虽然领导者们并无明确的行军目标。在起初的突围之中,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进军的目标,似乎显得有点忙乱与迷茫。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心中最宏伟远大的目标一刻也没有模糊甚至消失。那时的临时中央最高领导人博古以及洋顾问李德,无一不是坚定的革命者,无一不希望把这支红色队伍引领到兴旺发达的境地。只因为他们太不熟悉中国的国情,自身由也太缺乏三军统帅一党党魁应有的领导才能,因此,在伟大理想与现实矛盾发生几次严重的碰撞后,他们就陷入了无奈与低迷,以至于湘江之战后,面对着伤亡过半的红色铁流,最高领导人博古曾一度产生过轻生念头。他似乎想以此来答谢那些捐躯湘江的烈士英魂,希望以死来惩罚自己军事指挥上犯下的严重失误。然而,人说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组成的,绝非虚妄之言。一旦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一旦受到严重刺激的大脑稍稍清醒过来,这支队伍里自上而下的每一个人依然如故地愤然前行,一刻也没有再犹豫彷徨过。大家以巨大的毅力吃尽各种苦头,一步步向着心中那个远大宏伟的目标坚实地迈进。

红军队伍里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在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精神的感召下自觉自愿加入其中的。他们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甚至马列主义者应有的一般水平,但是共产党人为了劳苦大众甘愿牺牲一切的作为蕴含着最朴素的道理,使得这些劳苦大众的子弟们心甘情愿投身于它。这些红色士兵,无不和这个党里面的领袖们一起,为让更多的人都能过上公平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支队伍里,你可以惋惜遗憾甚至气愤某些领导者思想路线上所犯的错误,你可以因他们在领导指挥能力上存在的严重不足给党和红军带来巨大损失而抱怨甚至指责他们,可你一点也不用怀疑他们对自己理想信念的绝对忠诚。

谁都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撑,换做任何一支军队,面对装备如此简陋,环境如此险恶的客观条件,还能有信心坚持下去?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只有在崇高理想信念鼓励之下的人民军队,才有这种精神与毅力接受如此严峻的生死考验,才能突破千难万险最终走向胜利。正是这一点,才成就了长征震烁中外古今以至未来的伟大意义。

只要粗略回顾一下长征过程中涌现出的难以数计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任谁都不会再怀疑这支军队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力和坚韧顽强的斗争意志。宁可扯断肠子自杀也不愿做敌人俘虏的后卫师师长陈树湘,在没有麻醉情况下依然用铁锯锯下受伤胳膊的红军团长余秋里,在炮火连天中冒死艰难分娩的贺龙夫人蹇先任,用羸弱之躯俯身救伤员而自己身受七处重伤的贺子珍,身患重病或身负重伤躺在担架上依然运筹帷幄的毛泽东和王稼祥,身患重病后硬是凭着顽强毅力战胜病魔最终走出草地的周恩来,为了不拖累战友偷偷自杀的无数伤病员们,把仅有干粮送给战友自己活活饿死的无数无名烈士们。类似的感人故事实在太多,只要你稍作梳理,此类人物与故事就可以鲜活活地站立在你面前,扎根在你的脑海里。

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巨大力量,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巨大魅力和顽强生命力。正因为这是一支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队伍,它才能战胜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走向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

其次,在中国工农红军队伍里,无所畏惧的革命献身主义精神和豪迈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度融合,相映成辉,使其成为无坚不摧的钢铁之师胜利之师。在这支亘古未有的红色铁流里,由于所有领导人的奋斗指向坚定而明确,所有士兵的奋斗目标当然也就清晰。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团结凝聚在一起,不管职位高下,出身贵贱,所受教育有何差别,所具备的马列水平有多悬殊,但对绝大多数战斗员来说,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坚决推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打倒这个世界上一切与人民为敌的人,建立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的崭新人民政权。

深奥的革命理论和堂皇的革命道理,往往只属于少数领导者和少数理论研究者们探讨思考的事情。一旦这些理论与道理被领会者们深入浅出地传播融会到普通人脑海里,他们只需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领会者有太多死板教条的原版说教。革命老区人民之所以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子弟送进红军队伍里,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仅看到而且深刻感悟到享受到红军是穷人队伍的道理与好处。他们坚信,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苦人撑腰做主打天下的。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直观,就这样现身说法,共产党与人民就自然融合到一起,红军自然就成了人人心向往之的穷人队伍。

任何人融入到这支红色队伍里,就等于走进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他们一个个由对革命道理的耳濡目染到身体力行,也成为自然发展进步的必然过程。一旦思想上受到感悟熏陶,行为上就会体现出高度的服从。红军的各种条件都远落后于国民党军队,单从实力上比,他们根本不是国民党的对手。可就是这样一支装备极其落后的军队,却屡打胜仗,令国民党军队里的官兵乃至最高领袖蒋介石都大惑不解。原因何在?这一点只有共产党明白,只有深受其恩的人民群众明白,只有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革命官兵明白。

长征途中,红军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处不充斥着艰难险恶,蒋介石无时无处不在踌躇满志地叫嚣,要让红军葬身于某地。可数倍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不仅装备精良,还时时伴有飞机协同,但就是奈何不了这支人数不多,装备太差,天天都在紧急奔波种的红色队伍。

在这支队伍里,理想信念是他们的力量源泉,无私奉献是他们的本色,不怕困难战胜困难是他们的自觉行为,高度乐观是他们的固有风采。试想,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天一人只能有几粒黄豆的口粮,无奈之下只能靠野菜充饥,高寒天气只能单衣裹身,弹药奇缺只能拼大刀刺刀。无数的雄关漫道,无数的河流险滩,无数的高山丘陵,更有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都一一踩在了红军的脚下,都一一甩在了红军的身后。飞机的狂轰乱炸,不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围住堵截,不能停止他们跋涉的脚步。一支看似羸弱之师,却蕴含着无坚不摧的力量,使得蒋介石与他的各级军官们唯有顿足哀叹徒唤奈何。

红军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靠的就是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极其艰难的长征途中,红军绝不是到处亡命的流寇,始终是一直坚不可摧的红色革命铁流。他们每到一地,只要条件许可,就决不放弃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打土豪劣绅,给穷苦人分发土豪劣绅的浮财,是他们的惯常举措;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革命道理,宣传红军主张,是他们常态化的工作。红军队伍里的文艺兵们利用一切休息间歇,以饱满的革命豪情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以生动活泼的文艺表现形式,为红军暂时立足之地人民演出题材新颖的文艺节目,籍以宣传革命道理,使人民群众领悟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和如何摆脱这一困境的道理。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何种情况之下,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挥发不尽的精气神,都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和革命热情。他们似乎天生就是革命者,无时无刻不在把自己的一切能量释放到革命的理想与现实之中。

电视剧《长征》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亲自到大西南坐镇指挥剿灭红军的蒋介石在闻听部下报告说共匪已经突破金沙江进入四川时,无奈而气愤地说,你见过这样的匪吗?这样的军队也能叫匪吗?不管这一细节是作者虚构还是历史真实,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军的神勇智慧和无所不能。尽管蒋介石说的是气话,可这气话中也难以掩饰他对付红军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老蒋那时候尚且不能真正明白自己那么优势的人枪却奈何不了红军的原因到底字啊那里,他可能依然困扰在自己的失败全是军阀们各自为战的结果。他根本不明白自己和自己领导下的军队除了在武器装备上优于红军外,诸如军队的性质、宗旨、归属与理想信念等,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难以和红军相提并论的。

关于军队为了谁的问题,几乎迷糊了古今中外一切大政治家军事家们。只有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奋斗实践,才真正切入到了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也因此使它成了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伟大政党,它领导下的军队才有如此辉煌的战斗力和爆发力。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创造的一个个传奇神话,足以令后来者永远心神激荡,豪迈传承。不管是强渡乌江的机巧与势不可挡,不管是飞夺泸定的壮烈与浴火重生,不管是飞跃雪山的坚韧倔强与义无反顾,不管是横穿草地的悲壮豪迈与坚毅顽强,不管是夺取娄山关的果决无畏与贯云气魄,不管是奇袭腊子口的传神用兵与飞跃天堑,无一时无一处不在淋漓尽致地彰显这支红色铁流无敌于天下的英勇无畏、豪迈乐观和不可战胜。

其三,长征中的红军,之所以能由低迷徘徊接连失利转入到昂扬奋发连续胜利,最关键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它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最伟大的领袖。英雄创造历史的俗论最为毛泽东所不齿,而毛泽东自己又确实是一位古今罕见卓尔不群首屈一指的大英雄。今天谁也不怀疑长征途中,如果没有一次次失利前提下红军官兵的彻底觉醒,没有那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没有中央领导集体对五次反围剿以来党和红军连续遭遇巨大挫折的深刻反省,没有对中央领导机关人事和中革军委人事的果断变动,没有大家一举推荐毛泽东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重新执掌领导红军的权力,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后面的情况真的难以预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历史有时候看似莫测微妙,有时候又是那样公平合理得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不经过反复的血的教训,正确的东西就不能得到残酷的验证。毛泽东因为没有去过马克思主义诞生地故乡西欧,没有过境过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被党内那批接受过洋教育熏陶的激进革命家们深深看不起。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去马列的故乡转一转,读几本马列原著,自己就沾上了革命的灵气,就成了最正宗最地道最有能力的革命领袖。惟其如此,中国革命才接连在这些革命者领导之下屡遭挫折,甚至许多时候陷入灭顶之灾的绝境。唯有毛泽东,不仅全身心地接受马列主义,还深入研究自己国家与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然而,阳春白雪和者必寡。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与实践被党内多数人接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一开始就受到了党内各种势力的严重抵触。陈独秀信不过他,李立三信不过他,王明博古李德信不过他,就连后来投靠了蒋介石的张国泰也信不过他。自从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后,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打下了第一块属于共产党人自己的地盘,创立了第一支属于共产党人自己的军队,并且为这支军队确立永远不变的组织架构与军魂。可那些在上海楼阁里待不下去而被迫来到苏区的中央领导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们,就是不待见毛泽东,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排挤他,剥夺他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权。因为一时间由于众人共同努力遮掩了真理的光芒,革命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巨大的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迫使红军不得不实行漫无目的所谓战略大转移。由于缺乏足够的领导指挥能力,更由于率领军队漫无目标地被动迁徙,临时中央的领导们几乎在湘江战役中把红军主力损失殆尽。

好在历史驱散了笼罩在这支队伍中的浓雾,在血的教训面前,红军上下一致认为毛泽东应该再次出山了。只有在他的领导下,这支面临绝境的军队才有可能摆脱现状走向胜利。遵义会议之所以具有伟大的历史转折意义,原因就是这次会议充分肯定并重新推出了毛泽东。从此,红军不再被动挨打了,它灵活机智的来回穿插奔走,彻底打乱了蒋介石围歼它的一次次精心部署,最终突出重围,走向胜利。

只要梳理一下毛泽东再次执掌红军后的一系列作为,就不难看出一个伟大领路人在革命危机关头所起到的无以伦比的伟大作用。

倘若遵义会议前按照李的博古之意,红军兵败湘江后,直接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那就正好钻进了老蒋事先布置好的口袋,不仅中央机关与中央红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连红二六军团也有可能一同被老蒋全部围歼。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毛泽东,位卑未敢忘忧国,毅然决然说服其他中央领导,力主红军进入敌人力量薄弱的云贵一带,最终使红军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逐步全面接管了红军指挥权,在他的领导下,红军不再处处被动,不在犹豫徘徊,而是出神入化地处处机动灵活,处处化险为夷。毛泽东夜提马灯去周恩来住处力劝他缓发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最后慢慢得到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使红军没有钻进蒋介石准备好的口袋;四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与敌人巧与周旋,不仅摆脱了数倍于我敌军的包剿,还在二占遵义后打了长征以来第一个痛快淋漓的大胜仗,极大鼓舞了部队士气;渡大渡河,渡金沙江,渡乌江,每一次生死关头,都是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在全体红军指战员的努力拼搏下,使得红军一次次挑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圈,曲折豪迈地一路高歌前行;在张国焘拥兵自重拒不执行中央确定的北上陕甘方针的危急关头,为了避免两支红军出现火并的危险,毛泽东毅然决然率领中央红军连夜北上,避免了一场兄弟阋于墙外敌有机可乘的悲剧发生。

可以说,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途中及时选择了毛泽东,不仅是党和红军的大幸,也是中华民族的大幸。因为有了伟大领袖的带领,这才使革命队伍一步步走出困境,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全国革命的辉煌胜利。

历史的迷雾有时候只可以弥散一时,决不能弥散长久。毛泽东被排挤那段日子里,虽然党和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但在残酷的教训面前,却擦亮了众人的眼睛,清醒了大家的头脑,使所有人看准认定了自己的伟大领袖。北上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日趋成熟,不断强大,盖因有了毛泽东卓越超人的伟大领导才能。

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压迫的主力固然是人民及其子弟兵,但是没有了伟大领袖的指引,这样的革命与成功可能就来得更迟缓甚至有可能中途夭折。

长征及其以后的中国革命,正是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才一步步稳健扎实起来,才最终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并彻底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派,建立了新生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

今天,我们回眸长征,不忘的是它的感人事迹和意志品质,继承发扬的是它永远不朽的伟大精神。只要铭记且不断继承发扬长征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无往而不胜,中国共产党就永远保持自己固有的特色继续受到人民永远的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可以在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之下得以实现。

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1984年,正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忽然接到了一则通知,75岁的贺子珍在上海的医院中病逝,因为其毕竟曾经是毛主席的妻子,贺子珍遗体的安置工作也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在贺子珍的遗体被火化之后,其遗骨中出现的一个东西,让所有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一些曾经和贺子珍参加过革命工作的人,得知这个东西也是大吃一惊。

后来邓小平就当即下令,将贺子珍的遗体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革命大姐的故事。

贺子珍的遗体中究竟发现了什么呢?

贺子珍于1909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提到这个名字,不少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是毛主席的妻子,陪毛主席走过了异常艰难的十年风雨,也为毛主席生下了六个孩子。

但除去这个身份外,贺子珍本身的经历,也算得上是一段传奇。

贺子珍的父亲贺文才原本就是一个读书人,在那个年代,也算得上是书香门第,家中略有薄产,因此贺子珍的童年生活过的还算是无忧无虑。

然而,因为贺文才为人刚正不阿,又是个热心肠,在替别人写诉状的时候,得罪了不少当地有权有势的人,就这样贺文才在地头蛇的欺压下,狼铛入狱。

贺家的家况一落千丈,而这一年,贺子珍只有四岁。

失去了父亲这个顶梁柱之后,贺家的生活变得越发艰难,贺子珍更是到了上学的年纪,还没能进入学校读书。

贺子珍影视形象

但是贺子珍的脾气和贺文才十分相似,眼看着家里的男孩子都得到了进入学堂念书的机会,贺子珍也不甘落后,强烈要求父亲将自己也送到学校念书,为此她不惜采用了绝食等方法。

贺文才不忍心看女儿如此受苦,便将两个女儿也送到了福音堂小学念书。

这是贺子珍人生中第一次为自己抗争,并取得了“胜利”,对她来说,这样的抗争精神对她今后的人生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1927年,早早接触到革命知识的贺子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永新一枝花”。

后来在革命遭受到挫折的时候,贺子珍毫不犹豫的跟着哥哥去往了井冈山,成为了井冈山上的第一名女共产党员,也就是在这里,贺子珍遇到了她一生敬爱的毛泽东。

因为贺子珍工作细心,为人热心又爽朗,因此,她被调到了毛泽东身边,负责协助毛泽东的工作,同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他们的关系越发亲密,毛主席对贺子珍也是越发的喜欢,就这样,1928年五月,他们两人在井冈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从这之后,贺子珍始终坚持追随着毛主席的脚步,坚持奔走在革命道路上。

在毛泽东想要了解外界的革命局势之时,贺子珍亲自冒险搜集外界的情报,分类整理后全部交给毛泽东,这为毛泽东在此后的革命工作中,做足了铺垫。

从红军反围剿战争开始,毛主席和齐黛林的红军部队就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抗争阶段,这个时候,贺子珍陪在毛主席身边,陪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贺子珍的不离不弃和坚持不懈的鼓励,让毛泽东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温暖,也让他坚持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1934年因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贺子珍不得不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长征的道路,当时,长征队伍中大多数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士兵,他们身强力壮,对于这场漫漫长征路,尚且充满了不确定,甚至有一大半都在长征途中,陆陆续续的倒下。

而贺子珍作为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兵,在长征路上可想而知,处境究竟有多么艰难。

虽然她们不用冲锋在战斗前线,但是爬雪山过草地,他们也和大多数的男性士兵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去。

最艰难的时候,她们所有的食物都已经被消耗殆尽,战马、皮带等所有能够果腹的东西也全部都被吃掉了。

但贺子珍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克服了困境,还为毛主席生下了几个孩子。

只可惜,因为长征路途艰苦,贺子珍不得不将这些孩子都寄养在老乡家中,最终只找回了李敏这一个女儿。

除了照顾毛主席的日常起居和工作之外,贺子珍还是红军队伍中的知心大姐。

队伍中有谁遇到了困难,贺子珍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助战士们排疑解难,甚至在遭遇危险的时候,贺子珍不顾自己肚子里正怀着孩子,奋不顾身的用瘦弱的身躯保护其他的战士。

有时候为了提前得知敌军的消息,贺子珍也会单枪匹马的闯到前线,深入敌军阵营侦查情报,为红军将士们争取到更多的优势。

而贺子珍的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落下的。

1935年4月23日,贺子珍跟随着休养连队到达了一个小山村,他们刚在这个山村中扎好营地,准备休整片刻,国民党的战机竟然在这个时候发现了他们。

只听几声熟悉的轰隆声,国民党的空军部队就朝他们的营地中丢下了几枚炮弹,此事包括贺子珍在内的所有人都危在旦夕。

因为休养年中大多数都是伤员,根本没有自保能力,一旦遇到大规模的轰炸,几乎是必死无疑。

贺子珍和其他的护士们急忙,掩护伤员们朝安全地区撤退。

但是她们的动作再快,还是快不过敌人的炮弹,眼看一枚炮弹落在了身受重伤的战士钟赤兵旁边,贺子珍当即冲过去护住了躺在担架上的钟赤兵

钟赤兵没事了,但贺子珍却身受重伤,晕厥了过去,她的鲜血染红了衣襟,淌在了地上,看上去触目惊心。

“快!快救人!”

贺子珍毕竟是毛主席的妻子,所有人都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将昏迷不醒的贺子珍和钟赤兵拖离了危险区。

眼看贺子珍受伤严重,警卫员匆忙去总卫生部,请来了最好的医生为她诊治,就连医生前来诊治的时候,都被贺子珍的状况惊到了。

他急忙对贺子珍进行了一番检查,结果发现她的身体里一共有17片炸弹碎片,当时医疗环境艰苦,不仅没有麻醉剂,甚至连相应的消毒措施都不够完善,想要将这些炸弹碎片全部取出来,可谓是难如登天。

但是如果不取出来,贺子珍很有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失去生命,无奈之下,医生只好和其他的医护人员,小心翼翼的将表皮的碎片取了出来,至于深处的那些碎片,则是暂时留在了贺子珍的体内。

他们原本打算等走过了长征,有了更好的医疗条件之后,在为贺子珍取出来这些体内的残片,却没想到这一留就在贺子珍的体内留存了一辈子,也成为贺子珍在长征途中流血奉献的精神的体现。

因为这次受伤比较严重,贺子珍原本打算留在老乡家中养伤,但实际上,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贺子珍如果留在了村民家中,等待着她的将会是死路一条。

因为当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追捕正是最激烈的时候,家中突然多出一个被炸弹碎片炸伤的人,任谁都会产生怀疑,更何况是饱经训练的国民党特务呢?

得知了这件事的毛主席更是心疼不已,他不同意将贺子珍留在村民家中,便急忙将身边的人派了过去,用担架抬着贺子珍重新走上了长征的路。

长征结束之后,贺子珍并没有理会身上曾经受过的伤,而是立刻投入到了工作中,毕竟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是党内的一把手,公务繁忙,平时需要召开的会议也比较多,这些工作几乎已经占据了他全部的精力。

而贺子珍作为毛主席的助手和妻子,不仅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同时还要兼顾他的工作,虽然比不上毛主席那般忙碌,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容不得贺子珍去考虑其他的问题。

然而,贺子珍也是一个十分刚强的人,他她虽然在协助毛主席工作的时候是一把好手,但是两个性格刚硬的人走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

到达延安之后,毛主席整日忙于公务,贺子珍在家中照顾毛主席的生活,他们两个人开始因为生活的琐事而慢慢有了争吵。

1937年意识到自己逐渐跟不上毛主席脚步的贺子珍,当即决定去往苏联,想要在苏联学习过之后,改头换面再重新回来面对丈夫。

然而,因为时运不济,刚到苏联的贺子珍就遇到了激烈的战争,她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每日光是为了填饱肚子就已经耗去了她所有的精力。

与此同时,因为苏联恶劣的环境,那几枚留在贺子珍身体里的炸弹碎片,也在慢慢的侵蚀着她的身体。

贺子珍承受着所有的痛苦,生下的第六个孩子,这个名叫廖瓦的孩子,在贺子珍孤苦无依的时候,成为了她人生中的光。

贺子珍在苏联一边学习,一边费尽心力的照顾孩子,为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身上,好早日回到国家,贺子扔便将料瓦暂时寄养在了一家托儿所。

结果因为长时间的战争,苏联不仅缺衣少食,还缺少相应的药物,廖瓦因此感染上了肺炎。

贺子珍因为忙于学习,没有第一时间照顾到孩子的身体,廖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幸离世了,毛主席甚至还没能亲眼看一看这个最后出生的孩子。

后来,毛主席为了照顾贺子珍的情绪,便将他们唯一的女儿李敏送到了苏联,李敏的到来再次为贺子珍带来了生的希望。

在被关进精神病院中蹉跎了几年时光后,1948年,贺子珍终于在王稼祥夫妻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只是这个时候,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贺子珍也被常年的生活磨去了所有的精力,她已经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为自己喜爱的事业发光发热了。

回到祖国之后,贺子珍先是住在了哈尔滨,但是哈尔滨寒冷的天气对贺子珍的病情,以及留在体内的几枚碎片很不友好,最终几经辗转,贺子珍去往了上海,住进了哥哥贺敏学家中。

有了亲人的陪伴,贺子珍的生活这才有了一些色彩。

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之后,又安排贺子珍住进了自己的住处,而贺子珍在这里一住,就是将近30年的时间。

1959年在毛主席的安排下,贺子珍被带往庐山别墅,两人在这里见了最后一面,自此之后,便是永别。

1976年,毛主席因病逝世,贺子珍心中悲痛的不能自已,后来又在女儿李敏的带领下,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对毛主席做最后的拜别,而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无法自行走路。

1984年,时光荏苒,贺子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她在上海的医院中安详的离开了人世,终年75岁。

贺子珍的遗体火化之后,人们才发现,在他的骨灰中,有几枚还有些金属光泽的弹片,所有人都没想到,这几枚早已经被人遗忘的碎片,竟然就这样留在了贺子珍身体内几十年的时光,他们都难以想象这几十年来贺子珍都经历了怎样的痛苦。

一时间,所有人都不禁潸然泪下,心中也对这位革命女战士肃然起敬。

考虑到贺子珍毕竟是毛主席曾经的妻子,上海市政府也不敢轻易对其遗骨作出处理,只好将这件事上报给了中央。

而邓小平得到消息之后,也第一时间作出指示,要求将贺子珍的遗体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为一个曾经陪伴毛主席走过十年风雨,又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守护其他人的战士,贺子珍担得起这份荣誉。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