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怀孕饮食

板桥开仓济民

2023-12-01 怀孕饮食 7 作者:网友投稿

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板桥是一个: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明的人

郑板桥开仓放粮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清乾隆年间的同进士出身,曾在山东范县和潍县历任过知县一职。

今天大军说的这个开仓放粮的事,就是跟郑板桥在潍县当知县的时候有关。

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

郑燮,号板桥,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大概意思是清正廉洁又爱民如子的郑板桥在潍县当官的时候,恰好碰上了当地闹饥荒,一度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于是乎,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马上打开粮仓用来赈济灾民。

当时有人劝他,难道你私自开仓不怕掉脑袋吗?

郑板桥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若是层层上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事就这么定了,出了事我担着。”

就这样,郑板桥救活了数万灾民,他们无不对郑板桥感恩戴德,甚至在郑板桥去任的时候还来了场十里相送的场景。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非常感动,非常振奋人心?

但是故事终究是故事,和史实还是有着一些差距,这里面出现了至少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体现到。

一、郑板桥是开仓之后是如何躲过责罚的?

要知道,古代粮仓的用途可远远不止赈灾这一个用途,它的作用多着呢。

古代官府设置粮仓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控粮价。

总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丰年收粮,歉年售粮,调控粮价。

官府的人往往在丰收之年以高于当时市场价的粮价收购农民手中的多余粮食,建立粮仓统一储存,这样一来,既让普通老百姓在供过于求的时候不至于去贱卖粮食,同时又比较正规地储存了这些不易保存的粮食。

而在灾荒之年的时候,粮食就是供不应求的时候了,那时候的粮价甚至会涨到一个天价。

这个时候,官府就要出来开仓了,但这绝不是无条件放粮,而是以一个低于市场价(暴涨之前)的价格迅速补充人们的需求,其根本目的就是彻底平稳粮价,让百姓们都能够买到活命的粮食不至于全都饿死。

像战国时期的平籴法,汉时的平准法,两宋的和籴法都是这么操作的。

而粮仓的次要目的才是开仓赈灾。

作为一县主官的郑板桥如果真的没有上报而私自开仓放粮的话,那么他绝不会拖到过了任期才走,而应该是在赈灾之后的几个月之内被乾隆皇帝派来的人抓走。

开玩笑,粮食在古代是战略物资,一旦有心人控制了粮仓,那么他有可能会直接扯旗造反的。

作为统治者来说,他们敢放权让县级部门的主官开仓赈灾吗?

更何况还是在清朝那个高压时代?

二、郑板桥是如何救活这数万百姓的?

或许很多人都会说,不就是开仓赈灾嘛,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到处开粥厂,然后灾民们排队领粥果腹。

那么,灾民喝完粥以后干嘛去了呢?电视剧里怎么不演了?

这里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古代不比现代,赈灾的时候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个解决不好就会崩盘。

比如:人口集中管理的问题。

官府都赈灾了,那些灾民肯定集中过来领取粮食了对吧。

可灾民们吃过了免费领取的粮食之后,却发现现阶段根本就无事可做。

所以那些灾民就只能在官府划拨的一块空地上待着,每天就是等待着救济的粮食。

久而久之,这样周而复始下去,又有几个粮仓经得起这么消耗?

还有,人口一旦密集了,就难免会发生一系列的卫生问题,比如随地大小便,不洗澡等等。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在那种环境之下,他自身的免疫力又能经得起几天这样的折腾呢?

想想看,不洗手不洗澡,还随地大小便,并且还只能喝生水,在这种环境之下你能待多久。

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发生传染病的,而灾民们无事可做,就只能一天到晚待着在那一个地方,这样下去,就算是没饿死,基本上也会被因为环境问题衍生出来的传染病给折磨死。

最后,灾民就变成了瘟疫的传播者。

到了那个时候,别说赈济灾民了,就连那些负责赈灾的人想活下来都成了一种奢望。

什么?没感觉?

现如今,漂亮国因为疫情的原因增发美刀而导致全球通货膨胀的事大家都知道吧,这个可以理解为电视剧里演的那种开仓放粮。

都是解决了眼下的问题,但是后续因此而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就都不管了。

这种最直接最粗暴的赈灾方式等同于杀鸡取卵。

因为没有从根源上解决灾民的需求问题。

不管什么时代的人,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的,而当他们因为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抗力的因素从而导致这种持续稳定的收入突然断了的时候,那么将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与动荡。

而政府在这个时候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怎么恢复这些灾民的收入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给予。

而给予是有限的,人的贪欲却是无限的。在当时政府没有很好的去引导灾民进行灾后重建的话,那么一旦停止这种无偿给予,恐怕那些灾民会直接发动暴乱,到时候造成的后果就真的不可估量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这位清正廉洁的郑大人会不会这么傻呢?

当然不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在任七年时间,开仓赈贷,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这一段文字解释了上面那两个问题。

一、赈灾时间长达数年。

也就是说,郑板桥是有足够的时间去上报朝廷的。

哪怕就是他一边赈灾一边上报,朝廷也不会责怪于他,反而会嘉奖他赈灾得力。

而且,他不是全部靠的官仓,而是选择了一些囤粮大户让他们各自开设粥厂赈灾。

二、以工代赈。

这个词在历史架空类小说里面都被玩烂了,作者们都把穿越过去的主角写得英明神武、天花乱坠。

都是穿越过去之后就遇到了大灾荒,然后在李二这个皇帝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之下,主角利用时间这个优势,给出了以工代赈的绝妙计策。

事实上,古代最早出现的以工代赈,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

话说当时的齐国发生了灾祸,饿殍遍野。齐国的大夫晏婴上报齐景公要求放粮赈灾,但是齐景公却没有答应。

恰巧在这个时候,齐景公正在计划建筑一个“路寝之台”(古代君王处理政务要事的宫室称为路寝)。于是聪明的晏婴便假手筑台之名,行赈灾之实。让那些灾民有了去处。

虽然晏子的套路不太一样,但是起到的作用和影响都是非常正向和积极的。

同时也给后来的那些君王或者臣子们起到了一个借鉴的作用。

可以说,晏子的这个操作,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间接地救活了无数的灾民。

而到了清朝板桥兄这里,他同样也是用修城和修路这种常规工役来驱使灾民进行劳动的。

并且人家还敲打了当地的大户人家,让他们各自轮流开设粥厂给这些灾民食用。

总结:古代单纯的开仓放粮,或许在一个朝代即将灭亡的时候存在过,但那个是祸害无穷的。

真正的赈灾方式,绝对需要有相配套的解决方案来辅助其完成整个赈灾过程。

比如以工代赈,比如迁徙人口。

有时候我们看待某一段历史的时候,真的不能单从纸面意思去草草解读,那样的话太片面,很容易让人误解。

只有在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大环境的时候,以史书为蓝本,逐字逐句去思考去解读,才能得出那个符合当时情况的“历史真相”。

毕竟,胡适曾经说过,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不给它整点卸妆水,又怎么能让它“原形毕露”呢?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