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异事

《水泄不通》金银花原文

2024-03-11 奇闻异事 1 作者:网友投稿

神留桥

1

上小学时并不是特别喜欢地理、历史,中国于我太大和太古老了,况且我出生在一个特别“新”的时代,到处都以“新”来命名。例如我们县改名新县,我们村改名新桥村,一切从新,还要古老干什么?于是破旧立新,古庙被拆除了,古树被砍伐殆尽。唯有一座古石桥,因为还要发挥作用,得以保存。但是原来被村民奉为神奇的石桥——神留桥——也不再神奇了,在通过它的小溪流稍上游的位置建了一座新桥。新桥代替古桥成为更重要的交通道路,于是神留桥村也被改名为新桥村。

一村之地理尚能熟悉,但十里之外便有些陌生。我出生那年,泼陂河水库刚刚建成,它淹没掉的那些区域,从此在地理上形成永久的改观。这是与我们村切身相关的地理变迁,神留桥街被迁往别处,虽然它还叫“神(留)桥街”。

乡村的历史最怕地理变迁。地理变迁除包括各次人口迁徙、地域变更,也包括地名更换。我说的这个“怕”是从刚记事起就被爷爷、父亲不断灌输的,因为爷爷的两位叔叔被国民党“抓壮丁”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也没收到任何书信。如果他们不死,县名、乡名(改称公社)、村名的变更一定会阻止鸿雁传书,况且新修了这么大一个水库。爷爷说,你一定要记住村口这一棵大柏树,它是我们湾子的象征。——可如今,连这棵象征湾子的古柏也死掉了!

地理上最容易变更的是道路。道路变了,村庄的格局也就变了。在这个城市化进程极速膨胀的时代,还有多少村落仍能保存些许旧时的模样?山水不易,只有泼陂河水库作为一个全新的坐标,在我未来回乡的征途中,它的某一条溪流可以指引我,虽然那只是一条无名的小溪。

2

神留桥村只有这么一条无名的小溪。车辆沿公路穿过整个神留桥村全境,甚至看不到这条小溪的存在。只有在车辆轧过“新桥”的那一刻,这条不足三公里长的小溪,才将它最美的下游展现给我,与记忆遥相重合。

如果将这条不足三公里长的小溪分为上、中、下游,“新桥”以下即是下游,“神留桥”是入库口;上、中游之间,是通往我们村落的一条“村村通公路”石桥。

上游始自我们湾(村庄)的一个“大田”。大田面积约为一石(十斗为石),是两个山冲梯田的汇集之地。两个山冲一为长冲,一为高湾冲。长冲约有两公里长,远至神留桥村林场及聂潭村。林场在长冲东边截流建了一个水库,否则长冲水势更大。长冲的梯田,上半部属聂潭树,下半部属我的村庄东余家湾及罗黄洼湾。高湾冲相对较短,从高湾到大田约为一公里左右。

若非雨天,从山沟来的水被层层截流在冲田(梯田)中,溪流水势甚小,东余家湾的小孩上学都可以淌水过溪。但每当夏天山洪暴发,小学生过溪就变得非常危险,必须由上初中的学生或家长背着过溪。因此,在1982年时,我们湾三十户人家集资修建了一个石板桥,桥面为预制板结构。

溪流水浅,平时并没有太多的鱼儿。但每次山洪暴发,泼陂河里的鱼便会逆游而上。待天气稍有放晴,东余家湾和吕家湾的青壮年便会在溪流上、中游设卡捉鱼,拦截想要再回到水库的鱼儿。倘若溪水漫到梯田,鱼儿就会游到梯田中,谁田里的鱼归谁所有。待到溪水完全下去,一些“河荡”中仍藏有一些小鱼,少年们便会用盆将荡子里的水舀干,偶尔也能捉到一两条大鱼。而梯田的决水口冲击而成的“田荡”中总会有许多细鱼小虾乃至泥鳅,年龄更小的小学生则会倾向于这些田荡,收获亦丰。虽有螃蟹和甲鱼,但八十年代早期村民们是不吃螃蟹和甲鱼的。也不吃螺丝(田螺)和蚌蚌。

小溪中游两侧的梯田分属吕家湾和神留桥湾。在东余家湾石板桥对面吕家湾的梯田中,凸出一小块梯地,当地人把这一小块地称为风水宝地——乌龟头,从前有一座小庙。我出生时小庙已毁,至两千年后又被吕家湾村民复建。

原来各自然村几乎都有小庙。东余家湾被拆除的小庙也在两千年后被几户人家复建,供奉送子观音,那几户人家果然都生了儿子。

3

比较值得一叙的是神留桥集市。新县的前身经扶县设立以前,神留桥为光山县的一个保。神留桥保有一条街,为露水集市。我出生时,神留桥街集市已迁至交通更方便的马路旁边,属前张洼村地盘,集市中建有供销合作社和诊所,也有前张洼湾的几个铺面。供销社和收购站是集市主体建筑,七十年代还卖的是盐巴而不是袋站碘盐,所有许多人得“大脖子病”。收购站收购中草药,我小时曾采挖过沙参、前胡、车前子、金银花等,似乎也收购鸡蛋、水产品和蛇。诊所有三个老中医,原为“赤脚医生”,集市双日子逢集时在诊所坐诊,其他时间轮值,每位医生都可以随时出诊。有两位医龄在五十年以上的,颇得村民敬重。没有护士,农村生孩子多是请接生婆接生,或者去乡卫生院。

神留桥湾仍保留有古老集市的印记,碎石板铺成的一条老街穿湾而过,临街开门或凿窗,房屋多有后门。古老的神留之桥就建在小溪之上,为老街的入口之处,街另一边与光山县相连。据说神留桥老街有上百年历史,集市可以吸引周边聂潭村、郑坳村、张店村以及光山县东岳寺村民前来赶集。泼陂河水库修成后,老街失去地位优势,处于建制村的边缘,且背靠泼陂河水库,交通也不如从前便利。

境内最主要的一条土公路从乡镇上延伸过来,先后经过张洼湾、大队部及学校、吕家湾、前张洼湾和丁李湾。从地理上分析,集市迁往前土公路旁前的张洼湾是最佳选择,张洼湾和丁李湾分别处于建制村东西边缘,而吕家湾离老街稍远。

神留桥集市虽然平常是露水集市,但每到腊月却不得了,特别是过小年之后,连镇上的大店铺也要来此集上摆摊,集市往往持续到下午两三点才散,上午九点十点左右更是水泄不通。此盛况持续到九十年代初。

那座神留之桥从集市搬走的那一刻便冷落了。神留之意即恐非人力。神留桥巨石板长三米宽一米有余,重约十余吨,且非本地方圆数十里境内之产,有如神留。但桥沿上的一行字,暴露了此桥来历——“元大德十一年建”。

4

大德为元武宗年号,十一年即1307年。如今神留桥村的丁李湾作为本乡、本县乃至本市最古老的古村落遗存,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单,并建有“古村落生态博物馆”。据专家对丁李湾的古建筑群进行考证,确认多为明清徽派建筑,最远年代为元末明初,故此认为丁李湾始建于元末明初。

在此我个人提出异议,古建筑群并不一定是村庄最早的建筑,在这样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出现之前,村庄显然已存在一段时间,以1307年前后(元朝中期)作为丁李湾始建年代则更为恰当!

.不管这个神留之桥与丁李湾有没有关系,显然神留之桥促进或改善了当地交通,特别是丁李湾和神留桥湾的交通。此桥既成,丁李湾岂还未建?

丁李湾一直是神留桥村最大的村庄,人口约占全村三分之一。我小时候,全村八个湾,分别是丁李湾、神留桥湾、前张洼湾、张洼湾、吕家湾、东余家湾、罗黄洼湾和高湾。最小湾罗黄洼只有八十几人,丁李湾有七百多人,没有一个湾子的人口达丁李湾一半。

.“大湾”(丁李湾俗称大湾)自然比小湾更先兴起,除了神留桥湾,很难相信其他六个湾子早于丁李湾,难道神留之桥不是神留桥湾或丁李湾人修建的吗?其他六个湾子与此桥毫无关系。以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年作为丁李湾建始,丁李湾当存在700余年了,而不是“近700年”,“近700年”的只能是最古老的建筑。

泼陂河未成水库前,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其主源来自新县八里畈乡的长洲河。同泼陂河水库同时修建有长洲河水库。古代货运以水路为主,明清时代的泼陂河并不流经丁李湾,无名小溪亦不能通航,丁李湾村民必先经由神留之桥过无名小溪,才能抵达泼陂河边。从泼陂河码头上船,穿过明代永济桥,入淮河再顺淮而下,抵达江南省。

5

.神留桥中学比神留桥集市影响范围更远,在八里畈乡三个中学中规模第二,其生源来自神留桥、张店、聂潭、郑坳、王里河、南冲六个建制村,还吸纳光山县少许借读生。

1980年以前,学校只有三年级到九年级,每年级二个班。一二年级教学班分散在几个自然村中,如丁李湾、前张洼、吕家湾、高湾。八十年代后,各自然村中的小学班一二年级合并到各村小学本部,神留桥小学也不例外。由于神留桥小学与中学建在一起,合称神留桥中学。校长同为一人,我上三年级至九年级时,校长一直是李先泉先生,丁李湾人。

那时师资力量特别薄弱,教我的初中教师多为民办教师,他们一边务农一边教学。1985年以后陆续有中专毕业生分配到神留桥中学,因为学历较民办教师高,多教初二、初三,与许多初三留级生年龄上相差无几。

我的小学一二年级是在吕家湾上的,老师只有一人,名吕桂叶,小学毕业。上二年级时冬月吕桂叶老师临产,转移到前张洼小学班,教师是李干邦。李干邦老先生是教私塾出身,经常体罚学生,用戒尺打手掌心是最轻的,其他诸如罚跪半天(不许上厕所)、火柴棍撑眼皮、树棍撑嘴巴、系耳朵或夹耳朵,令人不寒而栗。

三年级时进入神留桥中(小)学本校,与来自全村八个湾的同学分成两个班,包括丁李湾的神童李敦峰等。因为这年秋天刚入学不久母亲去世,性格上变得内向,常独来独往,对三年级时的老师和同学都没有什么印象。

对四年级时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印象深刻。语文老师叫管基凤,常教我们唱诗。记得他教我们唱过陆游的《书愤》和杜牧的《赤壁》等。数学老师是李秀明,她是校长李先泉的女儿,高度近视。因为我数学好,和老师特别亲近。她曾问我的理想,我说长大后当数学家,像华罗庚和陈景润那样。

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于记忆中更加深刻。班主任不是好人,升初中时,他贪污了我们班每个人的书杂费三十四元。后来他调到聂潭村当小学校长,因猥亵儿童女学生被村民们打得要死。教我们语文的是同级另个班的班主任,名李敦昶,他让我真正爱上作文和写作。他常组织作文比赛,然后自个儿掏钱给我们买奖品,通常是课外读物。他曾让我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诵课文,治愈了我的口吃。

中学时的老师我记得都不是十分真切,有些混乱,不知道为何。也许是中学时的老师离心灵愈来愈远,人生从此有了隔阂与陌生,找不到特别令我感激或反感之人,在此就不再过多回忆。

6

如果说学校尚需要村部财政支出的话,那么村部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村办林场——燕窝林场。林场有四项经济收入:林业、茶叶、种植业和养殖业。八十年代主要是茶叶收入,村干部的富裕程度令村民羡慕。

林场林业、种植业主要是种杉树和梨树,套种芝麻、花生、西瓜等。另有一座水库及几个大塘,养鱼。林场职工住宿区养有猪和山羊。

我不知道林场种茶始于哪一年,至少在1980年已很有规模,或者早已取替林业成为主业。改革开放后,采茶工不再是林场职工,而是附近村民,不认男女老少均可。论斤给予相应的报酬,从两分钱一斤到五分钱一斤不等,林场员工只是监督村民不将茶叶偷回家中。青茶分春夏秋三个季节。谷雨时节春茶刚放采时,采茶工多达数百上千人。学校甚至放假让学生前去采茶。我们湾150人中,约有上百人前去采茶,有四个采茶能手能够日采百斤,我从未超过二十五斤。至八十年代末采茶报酬达到两角钱一斤。

后来我们湾各家各户都种上茶叶之后,去茶场采茶的就少了,只有那些自家种茶较少的村民还去茶场采茶。茶场是机器制茶,家庭是手工炒茶,但手工茶的价格并不低于机器茶。早期机器茶不好喝,因为采茶人并不保证茶叶质量,为追求数量,采茶人都是用手挠而不是采。因此,机制茶叶中会存在大量的茶叶片子甚至老茶叶片子,有时还有茶树枝子和茶籽。

农民种茶也促进了另一个职业诞生——茶叶贩子。起先这些茶叶贩子只是挑着茶叶去外地叫卖,后来就有一部分人在外地开茶庄,形成供销产业链。

八里畈乡最先在全县掀起茶产业经济浪潮,几乎是家家种茶,村村有茶场。1996年河南新林茶叶有限公司在八里畈乡成立,为日中合资企业,引进日本制茶工艺流水线和日本薮北茶培育。李德生将军视察新林公司及八里畈乡茶产业经济时,亲题“中原茶叶第一乡”。自此之后,茶场的茶叶质量超出家庭手工茶质量,机制茶也历经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时至今日,神留桥村燕窝茶厂仍在有效经营中,只是将茶场改为了茶厂,不再是集体企业,而是作为民营方式承包经营。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