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娱乐

王守信简介子女

2023-12-16 八卦娱乐 3 作者:网友投稿

王守信简介子女

王阳明有两个子女原来,王阳明死时,共留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继子王正宪(从弟之子)和老来子王正亿(亲生)。王正宪和王正亿都曾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锦衣卫副千户和新建伯(封号)。可后来,随着子孙的不断增加,王阳明爵位的承袭就出现了问题了。王阳明四十四时,因为没有儿子,而且其妻子诸氏也没可能生产了,遂由父亲龙山公作主,过继了王阳明堂弟守信的儿子,正宪,过继时已经八岁。到王阳明晚年,五十四岁的时候,得一子,取名正聪,后改名正亿。后来在阳明弟子的帮助下,正亿继承了王阳明新建伯的爵位。

常书鸿简介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出现的丹青夫妻不在少数,元代就有赵孟頫和管道昇夫妇俩,不仅在生活上是情意绵绵的人生伴侣,在艺术上更是亦师亦友的搭档与挚友,他们的爱情故事被世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20世纪初期,建立在共同艺术追求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首先在新一代学习西方艺术的青年中间频频出现。常书鸿和李承仙他们不但是新艺术的追求者,也是新型婚姻关系的实践者,他们在艺术和感情上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常书鸿生于1904年,杭州人,著名画家、敦煌学专家、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去法国学习法文和绘画,1935年秋他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十分惊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为了敦煌艺术宝库,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了祖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建议下,终于促成了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设想。常书鸿担负起了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重任。1943年3月27日,常书鸿肩负着重任,经过几个月艰苦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1944年的秋天,民国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之后的岁月直到1994年他去世,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事业。

1947年,张大千的“师妹”李承仙,从四川艺专毕业,张大千遂鼓励她来敦煌学习和工作,同时又托她将日本松本荣一著的一套《敦煌画之研究》,送给常书鸿和敦煌艺术研究所。这套书是张大千的心爱之物,他曾经阅读研究过多次,在上面做了许多朱笔眉批。可当他听说敦煌艺术研究所极缺参考书籍时,毅然将此套珍贵书籍赠给了他们。与此同时,张大千还托李承仙给敦煌艺研所的同仁们每人带去了一幅赠画,用以表达他对敦煌友人们在沙漠中坚持工作的敬意与鼓励。

常书鸿及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同仁们见到此书时,个个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深感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

不久之后,李承仙和常书鸿喜结良缘。张大千闻之大喜,专门绘《嘉藕图》一幅,赠送给常书鸿夫妇,以示热烈祝贺和美好祝愿。

李承仙自1947年9月赴敦煌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她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事业中,直到2003年去世,一直为守护敦煌而努力。

在常书鸿和夫人李承仙辛勤工作的几十年中,组织修复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还临摹了大量的壁画精品,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出版画册,向更多的人介绍敦煌艺术。他们在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的同时,始终坚持艺术创作。李承仙除了与常书鸿先生合作巨幅油画《刘家峡水库》《献给勇于攀登珠峰的同志们》《激流颂》等作品外,还独立创作了国画《挤奶图》《丝绸之路/飞天组画》《天上人间共婵娟》《敦煌舞乐》《唐代飞天》等。

李承仙在敦煌临摹北魏至元代的壁画共340余平方米,作品不仅在国内大城市展出,还曾赴捷克、印度、波兰、缅甸、日本、法国等国家参展。

1982年3月,常书鸿调任国家文物局顾问,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举家迁往北京。

常书鸿总以“敦煌人”自居,在北京给友人写信,总是忘不了自称“客寓京华”。李承仙非常理解丈夫,就在家里大客厅支起了油画架,想把他们对敦煌的思念融入到油画中去,夫妇两人创作了油画《敦煌春天》。常书鸿所著的《九十春秋》“敦煌抒感”中的一段话来说明老人对敦煌的另一种特殊感情:

“敦煌之所以迷人,令人向往,同样的在于它僻处在祖国西北边疆,在寸草不生的祁连山下,在千里戈壁、瀚海风沙中,矗立着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一两千年以来,人们靠着鸣沙山和三危山之间自南到北的一溪岩泉细水,在严寒酷暑、黑风黄沙中,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从培养一根草开始,于是一株树、一棵果木、粮食、蔬菜……在平沙万里中,创造出一个风景如画的绿洲。”

两位老人维妙维肖的把上面的那段话,融入到《敦煌春天》油画中去了。这幅画代表了当时夫妇二人对敦煌的一种想往,更是他们一生致力于敦煌研究成就的结晶,也是他们艺术理念与精神财富最集中的体现,这也是常书鸿生前创作的最后一幅大型油画。

常书鸿生前最爱说:“保护敦煌,研究敦煌,弘扬敦煌,继续敦煌!”自从1943年来到敦煌之后,他为保护敦煌文物,研究、弘扬敦煌艺术,促进敦煌学的发展和繁荣,奉献出了毕生的热血和精力。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敦煌守护神”。

真正理解常书鸿的是李承仙。从1946年抵达敦煌,1947年两人结婚,她陪伴常书鸿在敦煌度过整整三十六年的艰难岁月。李承仙对这位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父辈似的师长,充满了崇拜和尊敬。爱情需要崇拜和尊敬,常书鸿是值得崇拜和尊敬的,常书鸿就是她心中的敦煌。

1994年常书鸿去世之后,李承仙撰文怀念,她写下了如下这段文字:“1982年,先生和我迁居北京。他人在京城,心在敦煌,家中挂了好几个铃铛,微风一吹,叮叮当当,他感到自己又像回到了敦煌,九层楼的铁马叮当,时时呼唤着他。对他来讲,敦煌就是生命,就是一切。他是在对敦煌和敦煌艺术的深切怀恋中,离开我们,离开人世的。”

读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常书鸿夫妇与敦煌融为一体的那种至真至深情感。

1994年,常书鸿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根据先生的遗嘱,骨灰葬回敦煌,墓碑面对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他曾精心画过九层楼,现在,他魂归敦煌,永远不会离开了。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墓碑题词:“敦煌守护神”。

2003年李承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李承仙与丈夫合葬,他们两人永远相伴在敦煌,守护着洞窟。(张鸿俊)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