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娱乐

传喜法师有女儿

2023-12-16 八卦娱乐 2 作者:网友投稿

传喜法师有女儿

传喜法师开示:其实一个小孩子,他的这个福报还没具足,他投胎一个月,都需要一个月的资量,有时候他的资量不俱足,他只够三个月的,三个月他就胎死掉了,但是既然他到你这边跟你有缘,我们还是要超度他,替他修。有时候,真的我们对这轮回看清了,愿意放下了,往生极乐世界,比投胎做人还简单,这个跟你有缘,你还是要用佛法来开示他,他这个不会很怨恨你,跟堕胎是完全两个性质,那个是他自己没福报。

传喜法师前世今生视频

梅山苏氏接发谱仪式(回顾),这么隆重的场景您见过吗?

本台前言

古人云:有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之家;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

没有家谱、没有家规、没有家训、没有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

苏氏家族⋯等家族之所以家兴业旺、人才辈出,是源自于这些家族均尊循着延续家族兴旺的伟大秘决:

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作者苏松华回顾

梅山苏氏,族谱七修,历三年余,终得以成

前两张动员大会

始祖碑,告祖开盘

前一张寻亲,开州、城口。后几张,乾隆谱和道光谱

后面寻亲对谱

看碑,寻亲。最后一张本地苏氏风雨桥

苏氏七修族谱序

谱者,所以上传祖考,下逮苗裔,正名分,序昭穆,明人伦之道也。古人云,三世不修,是为不孝。又云,三十小修,六十大修。此次七修,据六修不及卅载,但以寻亲之急迫,归谱之众数及谱制构建之容量衡量,则十分及时且远胜于六十载矣。六修时,风气和观念挟“文革”之余绪,禁锢犹多,囿于眼界、见闻及交通通讯之落后,着力于本地人丁延续之登录,其间诸多内容,将就五修,罗列而已。本地居远者,未及尽收,早年外迁者,未及寻找,虽历经三年,亦显单薄粗糙,错漏之处,随手可及。及今,人丁日繁,寻亲思归入谱者日众,地方梅山文化和梅山苏姓研究成果累累,七修族谱,正当其时矣。乙未年丙戌月,乃沐手擎香,告祖开盘。迄今近三载,顺风顺水,谱成告竣,欣然幸矣!

我族有谱,最早见于明万历。始祖得常、子旺、子隆、得轻、得贵、长三之名载于谱,各发派焉。清康熙庚午,谱续修。所憾者,此二修俱毁于岁远年淹,兵荒马乱,原谱不存,只原序世载于后修。乾隆庚午年,岁进士尼山公、新科举人倬云公父子据之残谱,广搜残简断碑,故老流传,详加考证,纠合就近子旺、得常两房后裔,传承老班,统制新班,以苏氏之制,修成乾隆庚午谱。之后,道光辛巳、同治己巳,光绪庚子、民国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九一年,先后续修,迄今又七届。本届续修,为便于寻根联亲,参详历届,以太极公(文盛公)起派,尊为鼻祖,以子旺、子隆、得常、得轻、得贵、长三公发派,尊为始祖。开张时登门与新化荣华子旺公裔、修谱世家梦雄公等相商,得常、子旺裔两房出人出力,依例合修。孟雄公等以本房分散、内兼龃龉、人手不足等故相辞,并赠本房六修谱一套参阅,再三商定,两房班次,有谱以来即已统一通用,本次续修新班,仍两房使用。寻亲中有子旺公房族亲,愿回归者,拜请收入谱中,由太极公起派,系与子旺公世系。故此,本届与前谱一脉相承。

本次七修,旨在探源、补漏、寻亲、续丁。探源者,溯探在得常公以上祖源也。补漏者,查考前十世世系中缺漏也。寻亲者,依据老谱世系所记,《迁徙志》所载,查找早年出迁者后裔,清族联谱也。续丁者,尽录我族新增人丁、载录三十年之人丁变化也。历时近三年,虽全力以赴,不辞劳苦,探源补漏,略见端倪,澄清有待时日;寻亲续丁,符合预想,几近全功,聊以自慰。

五修前历届族谱,源系江西吉州泰和千秋乡水柏堡梅子湾,初迁于元丰年间,落籍新化梅城贯乡卜居大阳乡之九都十都及石马两乡,言之凿凿。深入追究,则云山雾罩、扑朔迷离。亲赴吉州泰和,遍访乡村,查询民政、地籍、县志部门,则一无所获。而对照宋史及州府县志查考,则可见多处圆转,晦明可辨。民国五修凤初、幼申两公详查细考,又经李抱一、谢石麟等宏学通儒所旁证推崇,明确我族(新化苏氏)与梅山苏氏为一系,新化苏氏为梅山土著。使前代谱记祖源的圆转隐晦处,赫然开朗,其功至伟。

“我族与梅山苏氏为一系”的源流观点,先贤依史详查考得,时儒旁证推崇,六修时仲湘、象成进一步旁征博引,推崇附议,又为当代梅山文化研究著名学者陈子艾、李新吾先生等确认,已成铁案。此次七修,深以为然。以此为核,通览《二十四史》、《湖南通志》、《续资治通鉴》、《宝庆府志》、《新化道光县志》、《高平镇志》、《冷水江市志》等史志,《全宋诗》、《苏轼文集》及北宋开梅时艺文和本地陈、戴、邹等诸氏族谱,可见梅山苏氏最早见于唐以前典籍,为本地土酋大姓。梳理其源流脉络,则为西晋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至江南建业,历东晋,至南朝,割据混战,政权更迭,避乱经江西迁梅山。经隋唐两朝,衍为大族,唐末五季之时,中原分裂,战事纷起,避乱者蜂涌而入,当政者自顾不暇,梅山地区失之疏管,各族士绅大户为求自保,以姓氏为纽带,据峒拥兵,坐势做大,成为梅山蛮地。先有扶汉阳、顿汉凌占据左、右两甲,梅山苏氏居腹地。至太平兴国二年,扶、顿战死,我祖苏方继之。严防边塞,强军固垒,成为蛮中势力最盛者,曾数度西扩,侵夺溆浦、辰溪舒、向二族,之后,驻防苏溪,广拥“东接潭、西接辰、南至邵、北至鼎澧”的梅山周围万里之通地。繁衍四五世,传至甘公(得常公)为峒主,统率梅山十峒,自给自足,自保平安。熙宁五年,北宋章惇、蔡煜开梅,得常公威武不屈,以战促和,最终达成一致,纳土献图,率梅山各峒,回归中原,避免了生灵涂炭,造福一方。之后,又以功授令,执掌县治,父子执柄五十四年,梅山实现平稳过渡,此举义薄云天,其功千秋堪载。

我祖出身草莽,情势所逼,为求自保,啸聚山林,筚路蓝缕,其蛮,其刚,是为血性,其艰,其险,堪为惊叹;其勇、其智,理当敬服。至北宋开梅,以战谋和,化干戈为玉帛,铸剑为锄,将梅山置于中国一统,张国本,保民生,伸民族大义,保一方平安,高屋建瓴,大智大勇,为梅山文明融合,成不世之功。我族虽出身寒微,却侠肝义胆,声震梅山。但在当时统治者眼中,不过强酋,心存轻蔑,又恐反叛,建寨设卡,时时防备。自宋开梅至明至清,历代统治者始终以蛮梅、峒徭视之,严加防范和操控,施苛政、重徭赋,稍有反抗,便刀兵弹压,追赶杀戮,血腥相加,致使梅山先民,禁若空蝉,不敢坦露身份。为求自保,在初修谱中,以蛮为辱,以祖蛮为辱,逐有江西迁祖之说,以祖源远托于江西,将入梅年代,伪托于元丰年间。先贤修谱时的隐忍和圆转,苦心可鉴,我们无需诘责。而今清明盛世,朗朗乾坤,梅山苏氏为蛮的历史,我们无需讳言。溯其本源,与眉山、芦山苏氏,同绪启颛顼,得姓昆吾,中原南渡,相映江南而已。

在老谱世系中,得、相两世生殁葬详明,以下数世则均以“不详”注之,至明正统元年,文字辈最小的文德公,生庚始详。以文字辈长者大五十年计,自得常公生年至此约三百五十年,至景字辈共历十世。以一代二十五年生理年龄计,应在十五代人上下,似有脱漏世系班行,应在五——六世之间。本届七修,力图查考详明,完善补正。前后多方查找史料,查勘老碑墓志,神龛灵位,走访师长道士,查对所举历代太公名讳生庚,收效甚微,只在桂北阳朔仝祖背、灌阳新桥等早逝苏氏的祖碑中,看到一些既有我族老班次又杂有其他班次的碑刻,不敢妄加补录。深考发现,世系缺漏,主要在宋末至明初期间,且新化本地百余有谱姓氏,大都如此。不独如此,湖南境内苏氏及其他姓氏所存老谱,大抵皆有世系脱漏五至八代之多,时间跨度与我谱相同。究其原因,应与历史背景相关。一是“靖康之变”后,北宋动荡灭朝,赵构南迁临安建南宋,曾偏安一隅,但与辽、金隔江对峙,战事不断,自顾不暇,内有奸佞党争,积贫积弱。著史修谱,成为奢侈。至蒙元朝,铁骑所至,刀兵相加。初定梅山,以蒙治南,推行严酷的种族灭绝政策,视南人如草芥,以血腥统治,剥夺初夜权,收缴铁器农具刀具,二十户共用一把菜刀,焚毁官私所藏文史典籍,严禁官修史志私修族谱。由此造成了梅山历史上的一段百年文化空白。直到元朝洪武年间,天下大定,黎民休养生息后,方登册造籍,修谱之举乃盛。而此时隔北宋之末,已历两百五十余年。其所依据,不过残篇断简、故老流传、丘墓残碑,断难周全,也无法查考。但此时烟云消散,畏惧犹存,世系缺漏乃至渊源差池甚至伪托,或为常态。而如今新化百人以上的239个姓氏,老谱百分之八十自称来自于江西泰和,原因或亦在此。

修谱者,修人也。清族寻亲联谱,是七修最着力处,成就斐然。我族先人,因为图生存的缘故,因为奉旨“湖广填川”的缘故,早年南徙西迁,人数亦多,总数超过千数。本届七修,对照房谱世系和谱首《迁徙志》,一一抄录梳理,对照寻亲。前后三次去重庆永川、荣昌、开州、城口、大足、达州、巫山,四川安岳、资阳、三台、仁寿、眉山,一次去湖北赤壁松滋、陕西紫阳、安康、旬阳、贵州思南、瓮安、岑巩,云南永善、昭通,两次去广西资源、兴安、全州、临桂、永福、阳朔、恭城、灌阳、富川、融安、融水。一次去江西吉安、泰和、萍乡。又对省内武冈、洞口、绥宁、城步、新宁、邵东、湘乡、宁乡、益阳、沅江、平江、常德等地苏氏谱牒源流和迁徙情况进行详考。所到之处,多为穷乡僻壤,山高水险,曲径九弯。酷暑严寒,早出晚归,入户寻访。查残谱,看志碑,荆棘丛生,日均行程五百公里以上。遇高山雨雾,寸步难行;高速途中,车辆几次爆胎,一次被人割擦,险象环生。出差人员,省内每日八十元,省外每日一百元差旅费包干,吃住都在路边小店,常三人挤住一小间,除非宗亲请餐,多必自掏腰包。行程中几度经过景区,近在咫尺,却从未停车观瞻,登临一处。克己奉公之心,天地可鉴。即如此,所到之处,虽班行世系相符,铁证同为一族,或分离太久,常有怀疑者,几次上门不信,态度冷漠。在大足某镇,对谱查证为际苾公支迁入,前往寻亲竟被疑为骗子,报派出所前来查看身份证。在资阳丹山镇,两谱相证为时顺公后,三次上村入城,数日等待,其主创某教育局干部以种种理由推辞。不予接洽见面,并不许族人接洽。三台县贾家沟,陆家沟,均为木林冲康熙年间迁出,苏张尧勋,苏张安福公后裔,人数亦多,已弃苏张姓改张姓,其所存老谱,山上墓碑所证真真切切,前后三次前往,动员回归,口中应承,终不见造册,留下遗憾。更有甚者,在微信群中煽动族人不认亲归祖,甚至诬言始祖,让人心寒。天不负有心人,奔波寻找,终得重庆永川戴家河、王平镇、楼子沟、普安场锅厂里、开州、城口、巫山等地宗亲近五千人,四川安岳、大足、仁寿、资阳丹山镇、云南永善宗亲近两千人,广西资源桐木江、车田、马坪,兴安桃子坪、乾溪、灌阳沙落源等七支近千人,省内邵东木林冲与相公一房,宁乡煤炭坝一支,安化梅溪归化一支,沅江万右公裔支及新化、新邵、娄底、宁乡、靖州、安化、洞口等地零星散布或前修遗漏宗亲约二千人回归修谱。累计寻找回归修谱近万余人,融汇分离数百年之亲情,了却寻根问祖之愿望,光我梅山苏氏之族名。此外,宁乡沩山巷子口四郎一支,四川三台贾家沟、陆家沟苏张氏一支都谱记,碑刻清晰,因时急未及入谱,四川江油、陕西旬阳双沟,湖北赤壁、广西兴安、漓湘、溶江镇青草湾、桂林永福、恭城等地查考到四十余条可靠线索,辑录于《迁徙志》中,供后人参用。在寻亲联谱中,时时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久别思归的亲情。重庆开州、城口、巫山、云南永善、广西资源桐木江、兴安桃子坪、乾冲的宗亲,莫不如此。久别重逢,相见如故,或盛情款待,或亲回老家,血浓于水。寻亲之路,一路走来,长驱直入而平安无事,归者日众,或托老祖得常公庇荫保佑也。

六修迄今,已近卅载,家族繁衍,人丁日盛,原谱所载人丁生殁变化很大。本次七修,承继前谱世系,注明老故续添新丁。六修已上谱者,无遗漏,六修漏修者,本次补齐。早年出迁者后裔,凡联系上的,皆再三动员,造册登记。无法联系的,多方打探信息,辗转追寻。为联系凤初公后人一房,三次到桂林孟湘公其长子门楼蹲守,不肯接洽,直到利用北京出差的机会,找到仲湘公后人,才登册入谱,历时两年。寻亲归者甚多,但始终坚持原则,非我族类,虽显不录,实我宗支,虽穷必登。全谱世系由六修四十八卷增至六十二卷,其中重庆永川戴家河 卷,王平镇 卷,普安场锅厂里 卷,开州城口一卷,巫山一卷,四川安岳元坝镇一卷,资阳丹山镇一卷,大足永善一卷,邵东木林冲三卷,宁乡煤炭坝一卷。且篇幅容量,大为增加。窥斑知豹,可见梅山苏氏尤其得常公一支之繁盛浩大。

本届体例依旧制仍遵苏式。排版自左至右,卷首横排,世系竖列。古文重新标点,全谱采用简化汉字便于现代阅读。结构分卷首、世系两大部分,卷首共八卷,新序、五、六、七修源流考,家训家规,例言条例,前十世世系,班次引,历届职名,立户支派为一卷,《方域志》《生业志》合一卷,《迁徙志》《建置志》为一卷,《礼仪志》《公益志》为一卷,《教育志》《风俗志》为一卷,《艺文志》一卷,《人物志》、老谱传、赞、行述、墓志、寿序、懿行谈及新增寿序、传、赞、懿行谈等为一卷,历届族谱老序、告祖文、研讨本族渊源论文、杂录、财务开支情况及后记为一卷。世系六十二卷,共七十卷,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七修经费基于公摊丁费,全族男丁,要求全部入谱,女子未出阁者兼修,人丁费四十元,四元归于房首差旅文具,三十六元交谱局。鳏、寡、孤、独及特困、天灾人户,丁费减免。另收房谱订费每册一百五十元,总谱订费每套一千八百元(含卷首及本房谱)。另于族中热心公益者乐捐。捐万元以上者有苏泉、国友、又光、继逵、劲松、国民、逸民等。族中贫困者多,丁费减免者近十一。另永川三地、大足、安岳、资阳等地,丁费未能收取分文。近年本地经济滑坡,煤矿、水泥厂等企业全部关闭,致使捐资日难,不到当初预算三分之一。所收丁费,专人专管,收支两线,对账户三人挂密,六人管理。谱局人员中,除所请的两名打字员,编辑峥嵘、正华、仲祥、传凤(不足一年)四人按实按每天每人计发六十元工资(含车费)外,其余人员全部无分文报酬,往来车旅费及过路费,全部自己承担。打字员、编辑人员中餐附岩口镇政府食堂,实报实销。必要的出差或调谱寻亲均集体商定,人员按省内每人每天80元、省外按每人每天100元包干食宿。租用外人车辆,按200元一天报销,谱局工作人员私车公用远行,只负责油费和过桥过路费。所有人员,无论严冬酷暑、节假日,未发过一分钱补助、红包。奉公之心,天地可鉴。谱成印刷,由厂家分别上门,推介印刷技术、纸张、经费,谱局全体人员比较共商,确立印家。修谱全程未乱花一分钱,除必要的人员工资、生活费、文具设备、水电费及差旅费用,未违规开支一文。由于谱制宏大,纸张求优,印刷费缺口大。谱局主要人员,除无偿垫资不计,自掏腰包,晚常、喜贤、容初等捐资五千至万元不等,使谱得以印制,。本次修谱收支明细账目,附于谱后,供族人明瞭。

秀信两房,永川谱载为相金公后,老家谱自道光谱后与文胜、文质房系于相瑛之后,差异原因无考。此次修谱,以老家岩口历届谱为准,归于相瑛公一支。老家班次二十世起,自道光谱后改为续修班次“肇传先业,继嗣其昌,贻谋泽远,懋绪昭璋……”等,川渝等地早年出迁者后裔,沿用乾隆庚午谱尼山公亲拟五字八句班次歌“周忿封温邑,祖公遗泽长,雄辞称眉蜀,金印佩洛阳……”,此次阖族通修联谱后,自三十二世起,统一使用老家班次,从“雄”字辈后“辞”字起改用与之平行同辈的老家班次“远”字,自此统一同用“懋绪昭璋……”,往届续修班次中,在各房老班用过的班字相应更改,如“开”字辈(在木林冲苏张氏原班次中已用)改为“拓”字,以避祖讳。另有“化”字,多地宗亲提及,意生歧义,修改为“发”字,虑及族大人繁,子孙发达,此次续修,新增班次四字四句通十六班,冀后世遵循。

本届七修,难处甚多。资料缺乏,时年久远,查考难。族人亦多,思想统一难,人才短缺,编撰难,离散众多,寻亲难,经费缺口大,筹措难。三年乃成,全赖族人戮力同心。房首中先玉公(官溪)先 公(石坑)率先按时交上丁册、丁费。金盆岭先祝公、干华兄排除干扰,全力支持。洲上先凤公,借出五修族谱。族中房首,大都按谱局要求,完成丁册、丁费收缴工作,实属难得。木林冲寿根、春明果断率族归宗。永川邑科公家属、祖文兄弟,王家坪祖文无私提供新老资料;开州传松公先在当地联宗修谱,七修时果断率众回归入谱,丁费不差分文。巫山长城、晓星、文华,以最短时间寄回清册、丁费。谱局人员中,苏泉虽挂名不至,但协调场地,捐资及开支经费六万余元。晚长公务繁忙但筹办办公用具及编修设备,参与组织筹款寻亲,安排编修日常生活。喜贤每周一两跑谱局,监督进度、协调生活,多方联络、随行外出寻亲调谱。容初几次从惠州赶回,开自己的车三次去四川、重庆及湖北,陕西、江西及省内县市寻亲调谱,车辆违章、修理全由自己负责。业江叔及时提供资料,参商大局,解惑释疑,搜罗资料,编辑《方域志》。传凤公年近八旬,热心有加,编制前世系总表,清理归纳历代迁徙资料,提供线索。腿脚不便又晕车,前后数次随谱局驱车前往四川、重庆、陕西、湖北、广西等地寻亲,并编辑《迁徙志》,查考世系疑难。峥嵘老师前两年负责谱局日常编修工作,清理资料,负责考勤,编辑《风俗志》。正华老师三年如一日,从冷江至谱局,早出晚归,清收草册,编辑世系,兢兢业业,无一句怨言。仲祥老师先期负责卷首录入,编辑 《教育志》,后期留守修改,负责卷首及世系录入,协助主编编辑电子版,认真负责,善始善终。传喜公负责会务相关准备及记录工作,一丝不苟,编辑《礼仪志》。建林负责资金出纳,随喊随到,无分文差错。银生、意升、其实、继祥等财务监理人员,认真履职,确保资金安全。安逸、巨涛、意升、红民分别负责《建置志》、《人物志》、《公益志》《生业志》责编,耗时费力甚多。另有打字员陈余连、申文萃,况 ,虽均为外姓,耗资所请,但均尽职尽责,做出贡献。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佥同,其事必成。

愚幼业芸窗,有志艺文却误入歧途,沉浮宦海,半百之年,始初触族谱。本次修谱,形制复杂,构建浩繁,众人推举,忝为主修之一并主编《苏氏七修族谱》,全盘筹划,穿针引线,不敢稍有懈怠。从筹备到倡议发动到部署安排,到丁册催缴、丁费催收、到化解矛盾分歧,到编辑体例、格式、卷首草稿审改及外出捐款,寻亲联谱,查考新老资料,释疑解惑,及撰写《艺文志》,事事躬亲,疲于奔命。总修构架,悉虑于胸,内联外调,全权部署,编辑庶务,一周一调度,谱局全盘工作一月一小结、安排,车马劳顿之外,每次加油、过桥过路耗费不下两百。市内或邻近县市协调工作,调谱联亲,都开私车充与公用,历时三年,从未在谱局报过一分钱,除谱局工作外,每日在家中翻读老谱及相关历史资料,查考各地谱牒,查考祖源。十志安排时,提出提纲,统一部署七修谱首各册草稿,逐字研读审改,直到二三稿定稿。对于世系清册,严把编辑、录入、初稿审核、校对、房首审改到谱局定稿审核关,尽量减少差池。三年间,查阅各种资料五百余万字,亲撰倡议书、《艺文志》、序言、源流考、修谱条款条文,十志编修方案、老谱考疑及寿序、懿行谈、人物志等资料六十余万字,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于修谱中。耗时费力三年,不取分文,并因误工、跑车耗油费、过路费及车损等七万余元。回首来路,虽全心投入,自感人笨才拙,难以应付。比之历届修谱先贤,则判若云泥。个人之力有限,涓涓细流,方成大海。正是多方努力,共力同心,才在三年之内,修成这七十卷的《苏氏七修族谱》巨册。克服千难万险,纵横数万公里,让数百年前迁徙的宗亲回归老家,让本地宗亲子嗣绵延于谱牒,实是大功告成。

历时三载,虽全力撰修,力臻完美,但宥于眼界学识、才力、资源和财力,谱中错谬处,在所难免,未必尽如人意。尤为遗憾的是,在外寻亲联谱中,多地宗亲谱系,两相印证,应可认定同源,但当地有些头人,不肯认同,几经工作,又反复周折,终没提供草册回归。如宁乡狮子山四郎一支,湖北赤壁和四川合川一支。武冈平原大冲,老谱仍留同源始祖得常公之名讳,且有孙伏智公名讳,但早归改于昌裕公。四川、重庆、陕西、湖北、广西各地,以我老谱所记,出迁近千户(川渝陕鄂等560余户,两广400余户),但此次所寻归者,不及十一,其中多地遗存残谱,传有老班,虽认同祖源,但犹豫回籍同修,如安岳李家镇苏氏、三台贾家沟、陆家沟苏张氏。更有多处宗支,老谱资料毁于兵燹,仅存班次歌诀,但因口传,班次次序已乱。有些只留部分,有些半截遗落,给联宗认亲带来极大困难。重宗盟孝道者尤在追根寻祖,却相见不相识,其中很大部分,既缺老谱资料,又少口传世袭,更不懂宗系祠堂,逐渐遗忘老祖,就近攀附或另立门系,背道而驰,相去日远。多数原本湖广填川出于梅山者,因只通水路,结集中逆江而上的集合点在湖北麻城孝感,其迁徙后人就此相传,将麻城孝感误认作故乡,后世新修族谱,亦将始迁祖限追于此,老籍由此丢失,殊为憾事。而迁两广的四百多户人家,因非政策性迁徙安置,多为历代与朝廷对抗由梅山被追赶驱使逃入深山逐次南移者,或家中变故、流浪逃荒者,或南下经商寻生路,破落他乡,或犯事被逐者,或“摘山射猎”,依山流徙者,故居无定所,人无定名,班无定字,随安落籍,入乡随俗。而此类多数后裔,无法传承,并不知祖源。近年兴修谱之风,随意攀附或臆造,或见老辈隐约口传,随手记录,错谬而出,祖源多数不清,也无法寻找,多成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无奈中随波归入他宗。长此,同宗将世代分离,形同陌,甚为憾事。好在同生中华,万系归苏,也无须深究。只盼后来学识精进者,细加考证,勤加联络,正本清源,回归梅山,则我心慰矣!

得常公第二十五世嗣孙

继松字松华沐香敬撰

公元二0一八年九月于梅山

传家风|扬正气,从关注开始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