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异事

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

2023-03-20 奇闻异事 431 作者:网友投稿

诸葛亮为何要害死赵云

大家都知道赵云是刘备手下一名骁勇善战,不可多得的大将,据说诸葛亮长期不用赵云,甚至还有传言说赵云的死与诸葛亮还有一些关系。这一切是谣言还是事实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为何要害赵云


据说诸葛亮害死赵云是因为害怕赵云有独揽大权的机会。赵云为刘备鞍前马后,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所以和刘备关系匪浅,诸葛亮心中有所忌惮怕赵云居功自傲,就把赵云害死了。不过诸葛亮害死赵云的说法都是野史上的说法,正史上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所以大家要理智分析。

诸葛亮对赵云有戒心


传说中诸葛亮害死了赵云是不可信的,但诸葛亮对赵云有戒心这一点还是有可能的。在民间就有"桃园三结义,后续赵子龙",这样的说法,这就足以见得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分量,而赵云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万一哪一天赵云反了,那后果可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诸葛亮对赵云有一点戒心也是很正常的,在战乱时期不得不顾及大全。不过即使诸葛亮对赵云有戒心,但是要害死赵云也是不可能的,毕竟赵云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常胜将军赵云


诸葛亮害死赵云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历史上记载的赵云是寿终正寝,没有被任何人迫害。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以说是一位完美人物,不但身材高大,而且姿颜雄伟,赵云有勇有谋被人称为常胜将军,赵云一生之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而且赵云的为人也是非常地谨慎,既不高傲也不大意,深受刘备和诸葛亮重用,所以传言中赵云是被诸葛亮害死的,是不可能的,是无稽之谈。

赵子龙死亡真相

引言:

在我国浩瀚如烟海的文学历史中,《三国演义》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还是真实历史的记载。

不过它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很多的艺术加工,给人们留下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英雄故事,诸如周瑜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怆,也有常胜将军赵云败北于饭桶将军曹真,从而郁郁终生。


仁政之选,忠诚侍主

赵云无论是在真实历史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无一例外都是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也是《三国演义》的读者中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这都是因为他骁勇善战、敦厚忠诚,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赵云的形象一步步鲜明,甚至到清朝末期时,赵云的形象蕴含了特殊的民族特色。

赵云是汉朝末期的武将,关羽张飞刘备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而关羽张飞赵云则是被并称“燕南三士”的蜀汉名将。在汉朝末期的混战局面中,赵云跟随了刘备,这一跟就是三十年,几乎每次大战都有赵云的影子,常山赵子龙的名号传遍了大江南北。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于赵云的记载是赵云第一次出现在史料记载中,它创作于西晋时期,讲述了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的一些历史事件,从而赵云的真实历史形象也就此展开。

在当时的乱世之下,站在谁的阵营,这份选择至关重要,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人对于局势的判断,也意味着他的理想信念的取舍。赵云在最开始投奔的是公孙瓒,尽管公孙瓒对他多加质疑和嘲讽,赵云仍旧不卑不亢,选择投靠实施仁政的仁义之主。


在公孙瓒的身边,赵云结识了刘备,当时的刘备还没有什么势力,仅仅因为两人说话投机,有着相同的想法,便相互依托,之后赵云的兄长去世,他在回家奔丧前对刘备立下了“终不背德”(“德”是指刘备的字,即玄德公)的承诺。

七年之后,刘备投奔袁绍,赵云为兑现“终不背德”的承诺,到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跟随刘备,从未有过二心。赵云跟随刘备后,陪他颠沛流离,东征西战,从弱小走向强大,依靠的是二人心中都存有实行仁政的崇高理想,二人相处也不像是君臣,更像是朋友。

赵云在袁绍营所在的冀州生活,进一步加深了他和刘备之间的深情厚谊。赵云为刘备尽心尽力办事,瞒着袁绍,秘密招募了数百亲信,这也为刘备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在刚开始,赵云是刘备的主骑,不仅仅负责掌管骑兵,也负责保护刘备及其家庭上下,在刘备被曹操追击不得已抛妻弃子逃命时,是赵云不忘使命,于危亡之际,在一片战乱中救回了刘备的妻子和儿子。


当时的曹操来势汹汹,即便聪明如诸葛亮,也没能找出缓兵之计,曹军五千精锐骑兵紧追慢赶,打得刘备一行措手不及,因此情势逼迫之下,刘备不得不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留得一条命,总会有其他的出路可走。

尽管刘备的逃跑无可苛责,但他毕竟丢下了自己的妻儿,而这时候赵云的返回拯救则更是体现了他的忠诚尽责。

战场凶险无比,哪怕面对的是千军万马,赵云仍旧选择了坚守职责,尽管已经随着主公逃走,却返回沙场,将自己的生命置于主公妻儿之下,杀回敌阵救回后主及甘夫人。


有勇有谋,大将风范

赵云身为一名武将,却不仅仅只有武将的战斗力,他还有着不可小觑的谋略。众人皆知刘备的军师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但在诸葛孔明如此响亮的名号之下,赵云身为一朝武将,心思缜密却不输诸葛亮,可见其有勇有谋,不是凡人。

在刘备攻打刘璋时,诸葛亮带兵增援,派赵云深入地形复杂的蜀地,在敌情不明的陌生之地,赵云依旧成功的攻下了沿途所有城池,与诸葛亮一行顺利碰头,完成了一次神不知鬼不觉的攻克。

诸葛亮为顺利攻打祁山,特让赵云等人为疑兵,来迷惑敌人,后失利于箕谷,赵云临危不乱,从容指挥,敛众固守,才使蜀军不致大败。

作为充当“疑兵”的队伍,主将的选择十分重要,既要能冷静判断战场上的局势,不冒进、轻举妄动,更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一旦战情变化,要能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根据战场的特殊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

与在这场战役中的另一关键人物——“言过其实”的马谡相比,则更加突出了赵云独当一面的能力。诸葛亮任命赵云来担任疑兵的主将,可见其对赵云独当一面能力的认可,双线战场,猛将赵云,即使在战败之后,仍能随机应变,收拾好败局,不负重任。


在夏侯渊战败后,曹军输送大量粮食补给到前线战场,意图一举占领汉中,刘备派出黄忠偷袭曹军的粮草大军,但黄忠并没有按照指定的时间返回,于是赵云带兵出马,遭遇了曹军,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赵云突破重围回到营地,但他打开大门,在曹军赶来时擂鼓射箭,引得曹军自乱阵脚。

赵云的这一计谋不输“空城计”,正如刘备所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即便是如此凶险的场面,赵云都能冷静果断,身陷重围之时仍旧淡定自若,并且还在自己已经脱身后毅然返回战场解救自己的属下,其胆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一招疑兵之计、开门赢敌,反败为胜,更凸显他临危不断的英雄形象。

从古至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能否从大局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评价一个文臣武将格局和胸怀的重要标准。

在刘备执意伐吴时,赵云曾劝诫刘备,蜀汉的局势中,曹操已死,先伐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但刘备已被仇恨冲昏头脑,没有领略赵云的大局观,从而错失良机。


败北曹军,郁郁失志

身为“常胜将军”的赵云,谁也想不到他最后会败给所谓的“饭桶将军”曹真,从而抑郁终身,最后悲愤逝去。曹真是何许人,从他的姓氏也知道他是曹操的人,他不是曹操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养子,据说他原本姓秦,其父战死沙场后,曹操见他聪慧,便收为养子。

曹真被曹操收养后,与曹丕等一同成长,曹操对他的照顾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并无偏颇,曹真力气大,十分勇猛,之后担任了曹军中数个要职,带领军队打了不少胜仗,后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曹真之所以会有“饭桶将军”的称号,实际上是被《三国演义》给误导了,这本书毕竟是一本长篇小说,属于艺术创作,作者想要通过它表达一些中心思想,因此对于史实有一定的修改,为了凸显诸葛亮及其他主角,在这本书中,曹真就是个屡战屡败的“饭桶将军”。

但实际上,在汉中之战时,曹真就随曹操亲征至长安,并且被授予中领军一职,之后又被授予镇西将军,替曹操镇守河西,并使曹魏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曹真还曾力挫诸葛,在陈仓设置陷阱,致使前来攻打的诸葛亮无功而返。


一个能挫伤诸葛亮势力的曹军顶梁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饭桶”,更何况,他还打败了常胜将军赵云,并凭借自身的能力,让赵云的后半生都隐没在黑暗之中,抑郁而终。

建兴六年,诸葛亮扬言将从斜谷道出兵伐魏,吸引曹真带领大军前来抵抗,自己却声东击西,引大军攻打祁山,只派赵云带领少量兵力对抗曹魏大军。

在关羽、张飞等大将纷纷陨落之后,作为老将的赵云,出于对蜀汉的赤胆忠心,毅然接下了这个充当疑兵的任务,为诸葛亮攻打祁山分担了压力。

张郃击败马谡后,曹真开始率兵攻打赵云,兵弱敌强,赵云失利于箕谷之后,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迅速整合兵力组织防御,才没有大败。为国尽忠,尽职尽责,即使身处败局,赵云亦将损失降到最低,为蜀汉保留有生力量。


《蜀书·邓张宗杨传第十五》中赞赵子龙“厚重”,彰显了赵云敦厚持重的性格。马谡失街亭致使疑兵之计被识破,曹真大军进攻箕谷,赵云寡不敌众战败,但尽心尽力组织防守。

退兵后,却被贬为镇军将军,史书万千,并未有字句是关于赵云抱怨和不满的记载。

诸葛亮兵出祁山,众人都想要担任先锋大将,而对疑军主将的人选,在史书中却无人请命,因为这是得不到军功且危险极大的任务,身为老将的赵云接个疑军任务,本身就是他敦厚性格的体现。

赵云打了一场不体面的战,最终还因此而贬了官职。“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

军退,贬为镇军将军。”这一场不体面的败战,对于赵云的影响也很大,身为常胜将军的他,一朝被击败,且因此贬了本就不高的官职,这使得赵云身陷郁郁不得志,难以自拔。


完美英雄,艺术形象

要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赵云绝对是众多英雄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绝对无法令人忽视的完美英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赵云甚至可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代表。尽管其艺术形象与史实有着一定的偏差,但赵云仍然为“完美英雄”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于赵云的描绘刻画从未停止过,他的形象也在不断演变,但其忠诚尽责、敦厚持重、仁政理想、忠信品质、大局意识、知人识人的能力、一身是胆的魄力形象始终没有改变过,这些品质也成了人民心中完美英雄的典范。

沈伯俊先生曾说:“在《三国演义》的亿万读者心目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除了诸葛亮之外,就要算赵云了。

十分有趣的是,日本的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在评选‘你最喜爱的三国人物’时,也把赵云排在第二位。……(罗贯中)笔酣墨饱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


杨戏《季汉辅臣赞》虽然赞词不多,却使用了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厚重”来概括赵云的高尚人品,赵云的厚重、高雅与追名逐利者的庸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淡泊名利、谦恭不争无疑是造成赵云名位不显的一个因素。

建兴六年十一月诸葛亮上后主《出师表》中有“丧赵云”之言,可以推断赵云死于建兴六年十一月以前,此时离其被贬职不过半年,足见赵云的最后岁月是在黯淡中度过的。

一个不图个人生活安逸和功名利禄,唯心忧蜀汉大业,关注天下百姓疾苦的将军,一个不拉帮结派,不用故旧亲近,公正无私,光明磊落的将军。这样的将领风范即便是在今日也是难得一见,偏偏赵云有着远大的理想和磊落的胸怀,从不邀功。

尽管赵云在刘备身边一待就是三十余年,他经历之厚重,与主公情谊之深厚,远不是后来加入蜀汉集团那些臣民所可比拟的,但他们的官职却都比赵云要高。

败于曹真,是赵云一生之痛,这痛的不仅仅是计谋战术上的失败,更是他“常胜”历史上的惨淡一笔,他可以不记恨没他资历高却官职高于他的人,但他无法迈过心里那一被曹真打败的关卡。


结语:

赵云在逝世三十多年后,才在后人的据理力争之下,被追谥为“顺平侯”,这位终其一生对蜀汉政权忠心不二,劳绩显著,在蜀军将士中颇具威望的将军,事实上并没有那样位高权重、深受尊崇和光彩照人,他的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在败给曹真后达到顶峰,因而也导致了他黯淡离世的悲剧结局。


参考文献

  1. 王前程.论赵云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成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7):9-13.DOI:10.13603/j.cnki.51-1621/z.2016.07.002.

  2. 杨建高. 《三国演义》赵云形象演变史[D].渤海大学,2021.DOI:10.27190/d.cnki.gjzsc.2021.000559.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