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居家生活

曹云金

2023-11-08 居家生活 3 作者:网友投稿

曹云金

20场,根据曹云金最开始分派,它的线下巡回展共布局了20场。在这其中前三场天津、杭州、石家庄站的演艺已经完成,第四场在济南西站。

分手大师

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一对完美契合的恋人,最终没能敌过现实蹉跎。 (资料图/图)

在豆瓣劝分小组,活跃着36万“分手大师”。他们为每一个发帖者的情感生活提供最快的诊断,无论凭借几百字的深情讲述,两句话的人物关系简介,还是几张聊天记录截图、账单截图,都有人在一分钟内给出回应。

小组简介旗帜鲜明:“本小组劝分不劝和!让你下定决心分手!”

第一次听说豆瓣劝分小组的人,往往很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在网络世界寻求陌生人的情感建议?小组管理员阿喵觉得,“很少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有36.4万个朋友。现实生活中她们的困难很羞于启齿,所以更倾向于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位组员把小组形容为“互联网闺蜜”。阿喵是这个庞大“闺蜜团”的管理员之一。她每日凌晨准时在组里出现,围观、巡逻,审批新人申请,也删掉组里涉及人身攻击的留言、不符合小组主题的帖子。

组员清一色都是女生,多出生于1995年以后,大部分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孩。如果男生发帖,“无论遇到多么委屈的事情,所有的组员都会回帖怼他,一定是你做得不好,女生才会这样对你。”阿喵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男生没有办法在这里存活,除非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2020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居家生活变成常态,成立了一年多的劝分小组迎来了一波涨粉潮。那时,小组平均每周都有一两千人申请加入,巅峰时期一天的入组申请量就可以达到三五千人。阿喵就是在2020年3月应征成为劝分小组管理员的,她形容自己有点“老娘舅”的性格,劝分小组跟她很契合。

劝分小组像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明星出轨、名人性侵案、社会新闻都可能在小组里引发震荡。罗志祥出轨新闻爆出后,不少女生开始查男友手机;2020年,短视频博主Papi酱生子引发的“冠姓权”大讨论,又在组内引发了一轮分手潮。

有时,分手的理由也可以很轻易,比如情人节男友送来的奇葩礼物,有人收到了一毛钱的红包,有人收到填充礼盒的拉菲草,有人收到了支付宝里的“能量雨”。

豆瓣小组之外,各个社交平台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劝分潮流。新浪微博有数十个与劝分相关的话题,总阅读量超过8亿。小红书的“劝分”词条有接近372万次浏览量,一位叫“劝分侠”的博主为了劝闺蜜分手,甚至做了一整套PPT,这条帖子获得2.3万个点赞,接近三千条评论。

劝分几乎成为流量密码。与劝分小组的热闹相比,另一个豆瓣小组“亲密关系修复互助会”显得安静许多,即使来这里发帖的很多人是冲着修复关系来的,但收到的评论仍是劝分比劝和多。

“看劝分帖能够带来即时的快感,就好像看一篇爽文。”亲密关系修复互助会组长伍月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你回个帖子劝分,这个人仿佛就能从一段不幸或者无可挽回的关系里解脱出来,你就好像通过劝分,真的救了一个人一样。”

然而,真实的生活,情感的闸门,可能不是用劝和、劝分简单两个字就能挥刀切断的。

“把自己的感受排在第一位”

25岁的罐子留学海外,学市场营销,习惯用逻辑和理性讨论问题。她的好朋友三个月来一直痛诉异地恋男友的忽略和背叛,很长时间处在冷战与和好的反复循环中,始终下不了分手的决心。

“道理她都懂,但是她就是割舍不了。”在罐子看来,朋友知道这段关系走到尽头了,但是选择了逃避。

情急之下,罐子制作了一套PPT,条分缕析地列举了男方的不当行为,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双方的想法和性格,指出朋友的心理误区——总是期望对方会为自己变好、忽略了沉没成本等等,言之凿凿地劝朋友分手。

罐子将这段经历公开发帖,起名为“劝分侠”。她把收到的近三千条评论给好朋友看,女孩看完,第一次认真地说,她会分手的。

后来罐子的朋友真的分手了,虽然罐子不知道自己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她就是走出来,每天开开心心的就好了,努力地考研”。

罐子在现实中有一段谈了三年的恋爱,她对南方周末记者总结:“我会告诉自己,我的生活非常有趣,我这个人也非常有趣,我的朋友、我自己的小空间也很重要。”她认为很多过度依赖伴侣的女生,“实际上是由于你情绪价值获取的渠道太过于局限”。

许多劝分的对象都被会指责是“恋爱脑”——这个新兴词汇,指的是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恋人身上的人。

豆瓣劝分小组的另一位管理员饼干是一名公务员,她回忆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得最多的是灰姑娘、白雪公主这样的童话故事,女生的幸福生活总是离不开男人的拯救。

“从小我们就过分强调了被爱的重要性,让很多女生把被爱和个人价值等同。”每天处理劝分组的案例,让饼干越来越意识到,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永远不放弃个人发展,有爱人的勇气,也有随时离开一个人的勇气”。

很多时候,即使在旁人看来已经深受伤害,当事人仍然会对一段关系难以割舍。劝分小组的很多发帖女生说,男友维持着一对多的关系,甚至嫖娼,“十年前我想能干出这种事的人肯定是那种品行极端低下的人,但是看了那些女生的帖子我意识到,很多顶着社会光环的人也会去嫖妓。”阿喵说。

有一段时间,劝分小组出现了很多性病的科普帖,比如感染了HPV会有什么表现、什么是尖锐湿疣。令阿喵吃惊的是,小组里的女性对性知识的了解、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极度缺乏,她会特意将这些科普帖设为精华帖置顶,希望能实实在在帮到组员们。有的女生会把男朋友去会所、洗浴中心的账单截图发出来,问账单明明是499元,为什么支付了699元,增值的部分包括什么服务?有些组员是“过来人”,告诉她多半就是性服务。只有得到了确凿的回答,女生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相比身体伤害,精神伤害更难以察觉。PUA是近年被频繁提及的热词,经过一番演化,它的词义从早期的“搭讪艺术家”,变成了情感控制、情感虐待。劝分小组里随处可见一些帖子,女生被男友不断打压,甚至暴力对待,组员们告诉她这就是PUA甚至家暴,应该赶紧分手,才把女生拖出泥潭。

在另一个豆瓣小组“人间情侣观察”中,组长大匣曾发起一个活动,“一人一句,如何改掉恋爱脑”。大家各抒己见,提供了如何辨认PUA、“养鱼”(同时交往多人)、“画大饼”(只承诺不行动)的方法。大匣觉得,这些情况的普遍存在,是因为现在人的恋爱“真诚度下降了,喜欢按套路来”。而对抗套路的核心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感受排在第一位”。

“但是说归说,做的时候又是另一回事了,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帖子。”大匣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没有那么多上帝视角”

在劝分小组里,有“已分”和“未分”两个大分区。“未分”区一度非常激进,如果发帖者迟迟不分手,可能会遭到围攻,极端者甚至会对留言的异见者发起攻击,从语言霸凌到人肉搜索。

阿喵曾多次接到过相关问题的投诉。一些激进的劝分者蹲守在每个发帖下,有时甚至没有看清楚楼主的具体内容,就开始言辞激烈地劝分,只要楼主稍有疑意,就会遭到他们的攻击。

饼干发现,自己想清楚、走出情感困局的女生,在劝分小组并不多,无法下定分手决心是常态。这时,就会有人骂她们“恋爱脑”,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有人因此离开了劝分小组。后来,劝分小组设置了惩罚措施,阿喵和饼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将极端组员踢出劝分小组。

“人间情侣观察”小组活跃着19.6万名“观察员”。组长大匣曾经也是豆瓣劝分小组的组员,从劝分小组退出后,她创立了这个观察小组。她说,这个组里有不少人就是从劝分小组逃跑过来的,“你在那边发帖子,如果不分的话,很容易受到攻击,相对来说审判比较多。”

大匣不喜欢看到大家围攻“恋爱脑”。“她本身已经很可怜了,她有自己的问题,而且她是一个陌生人,她自己没想清楚,很迷茫,很可怜,处理得又不得当。但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多上帝视角,你可以给她建议,但是没有必要人身攻击。”

和劝分小组不同,人间情侣观察小组有不少男性成员。大匣说,小组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女生申请进组,斥讨另一半的做法,她的另一半也追了进来,申请进组,要发帖反驳对方,为自己辩解,像把情侣之间的拌嘴搬到小组里来,让大家评评理。

七夕节的时候,人间情侣观察小组里很热闹,“很多所谓的奇葩……也可能恋爱脑多一点”。不过大匣乐于见到这样的氛围,很多人因为怕在其他组发帖会挨骂,更愿意到这里来。

“感情有很多种,不只是劝分,也有很多快乐、搞笑、复杂,很多种。”大匣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想建立一个更多元的小组。

与劝分刚刚相反,豆瓣上还活跃着不少致力于修复亲密关系的小组,“亲密关系修复互助会”就是其中的一支。这支小组有11.8万名“泥瓦工”,人数只有劝分小组的三分之一。

“瓦泥工”的名字是组长伍月起的,她说,“有时候房子裂了缝,屋顶开裂了,这时候泥瓦工去修复它。不可能我的房子因为某场天灾人祸有了残缺,我就不住这儿了。大部分情况下,大家还是需要把房子修复好,让它更牢固。”

伍月观察,和伴侣吵架这类问题,“可以像小伤口一样黏合修复”。但更多时候,小组只是“人生的垃圾站”,充斥着无法解决的困境,比如有女孩发帖抱怨父母重男轻女,大家也只能建议,改变心态,与自己和解。令伍月无奈的是,成功修复的案例更多出现在父母亲情上,恋人之间关系成功修复的并不多。

在浏览完修复小组的大量发帖和留言后,伍月意识到,修复亲密关系无法即时见效,需要一个过程。但在网络上,更多人的心态是,“我不可能无休止地陪着一个陌生人把她生命中非常重大的人生问题一步步解决掉,很难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劝分当然是更快捷、更痛快的选择了”。

“都有可能背离当事人的实际利益”

20岁出头的李洮是亲密关系修复互助会的管理员,也是活跃在网络的众多情感建议“大师”中的一员。因为疫情期间在家无聊,他开始频繁发帖,大部分都是“技术帖”,比如男女生交往时,男生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男生一开始很主动,后来越来越冷淡?他在各大豆瓣情感类小组里发帖,由于更新太过频密,被一些组以“占用公共资源太多”为由给踢了出去,最后在亲密关系修复互助会留下来并成为管理员。

现实生活里,李洮单身,没有多少情感经历,也从来不看任何情感建议帖,他所有对于亲密关系的思考,都来自于对身边人的观察。

“劝分侠”罐子意识到了现实和网络之间的割裂感。她注意到,尽管网络里弥漫着各种识别“渣男”的技术帖,但具体落实到她周围的女性朋友身上,陷入感情中的女生多数还是无法识别。她们会认为自己的男友跟网络上形容的不一样,即使一样,这个男生也会为了她改变。

现实世界里,罐子不信任亲密关系,“我习惯于去负面评价一段感情,不会轻易相信,顶多是,那就走着看吧,会理性地评价,而不是倾尽所有去相信一个人”。罐子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各自重组了家庭,继父给她童年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在她记忆里,她总是在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小姨各自的家轮流住,小学毕业后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在父母的家里,她只是偶尔光顾的客人。

“我如果从小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可能养成的不是这样一种思维,也许会觉得所有人都是充满爱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坏人,比较轻易相信别人,没有培养出一种警惕感。”罐子笑称,也许是磁场相吸,她身边的朋友原生家庭好像都不完美,大家互相舔伤口,交流彼此的伤痛。他们共同认为,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保持适度的警惕,是更健康也更安全的做法。

在现实世界,阿喵是美国一家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她28岁才开始找男朋友,“之前的生活基本没有男性的位置,我是个很难体会到寂寞的人,一个人也能过得很有意思”。

2022年6月,阿喵结婚了,丈夫是外国人。她听过很多人用彩礼的话题讽刺涉外婚姻的华人女性,阿喵强调,她结婚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婚礼费用由丈夫负担了绝大部分,婆婆陪她买婚纱、置办物品、装点婚宴场地,她非常感激。

即使作为管理员长期浸泡在劝分小组中,但阿喵在网络和现实中划了一道清晰的界线,“不需要别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我知道我要什么,我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分析,劝分时,人们难免代入自己,借助别人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愤怒经验。由于人对受伤经验的敏感性远高于正面情感体验,当观察别人的关系时,发现与自己曾经受伤体验的相似性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就会想要痛斥和阻止,指出“加害者”的恶劣、狡诈、自私和“受害者”的无知、迟钝、不清醒。“但实际上,亲密关系是只有当事人才具有权威解释性的。外人很难知晓真正的关系情境如何,也很难避开自己的主观性造成的影响。”

“无论劝和还是劝分,都有可能会背离当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当然,我们不是不能接受这种帮助,关键是当事人要有能力辨别哪些信息是真正和自己有关的、有帮助的,还要有能力避开自己情感上最容易认同,但却忽视了真正现实情况的个人倾向。”崔庆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伍月看来,劝分的发言虽然在网上无处不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动不动就直接分手的占比还是很小的,大部分人还是需要恋爱、婚姻,并且长期维持亲密关系,长期生活当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调整。”

她想起自己从一段友情中获得的启发。伍月有一个高中好友,两人从学生时代就形影不离、无话不说。后来工作了,伍月给好友发信息,对方总是不及时回复,伍月很失落。过了一阵子,伍月的工作忙碌起来,也结交了新朋友,给好友发消息的频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她猜想,好友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缘故,才来不及即时回应。她重新审视两人的关系,“我们的关系有因此变淡吗?其实长久来说是没有的,我们依然是彼此非常好的朋友。”她认为这段关系调整到了更合适的状态,就像君子之交淡如水。

“当我调整了我的视角,调整了我对待她的方式,我们的关系没有因此受到损毁,反而进入到一个更合适的动态平衡里。”伍月说,友情如此,爱情也可以。

(应受访者要求,罐子、李洮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璐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