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见问题

全球化战略,三次全球化分别是哪三次

2024-02-23 常见问题 2 作者:网友投稿

全球化战略

海尔集团1984年创立于青岛,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从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集团经过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12月,海尔集团宣布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

三次全球化分别是哪三次

应该直接谈一个概念问题:为什么是“全球化危机”而不是“全球经济危机”。

要知道全球化危机是什么意思,首先需要把前资本主义的殖民化历史时期、产业资本发展的历史时期,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向金融资本阶段跃升形成的金融资本发展时期,解释为三次全球化;每次都因内生性矛盾而爆发危机。

(一)前资本主义殖民化的全球化前资本主义的殖民化是西方主导的第一阶段全球化,主要是西方向全世界做资源型扩张。

越多的占有土地、矿产、劳动力,意味着越多地形成第一产业的产出。

19世纪初,产业资本主要坐落于欧洲本土,其他世界大陆是服务欧洲产业资本的原料产地。

这是产业全球布局的第一阶段全球化。

其间有大量的反人类犯罪,主要是西方殖民者用枪炮和瘟疫消灭原住民,再以奴隶制来推进全球贸易,支撑产业扩张。

西方通过殖民化占领了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四个大陆,这些多倍于欧洲的土地和资源为西方进入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对当地民众尤其是尚在部落化时代生存的本土民众来说,丰富资源为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用殖民化手段、以坚船利炮来占领四块大陆的第一次全球化,代价其实是为原住民文化灭绝所承载。

殖民主义全球化的内生性矛盾爆发为殖民地反抗宗主国的多次战争,使世界形成当今200多个主权国家的局面。

(二)产业资本全球化产业资本竞争引发的全球化与殖民化时期的全球化不一样的是:早期产业资本很大程度是本土化的,主要集中在欧美工业化国家。

正因如此,产业资本是有国家界线的,或者说资本家是有祖国的。

这个时候,马克思提出“工人阶级无祖国”,因为全世界工人都受到资本家对劳动剩余的剥夺,所以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在这个思想武装的工人阶级运动之上,演化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强调国际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以来,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形成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生产过剩危机,主要是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财富的私人占有导致。

工人的报酬很少,规模化大工业把商品生产出来,本来应该购买产品的工人因为收入低买不起,于是马克思主义称之为资本主义的一般内生性矛盾。

生产过剩是在产业资本内部爆发的,这个对抗性矛盾最终演化成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产业资本刚进入扩张时期要寻找自己新的出路,德国人想修欧亚铁路,穿过土耳其,进入西亚、中亚、南亚,进而向东亚扩展。

当德国试图以基本建设推进“陆权战略”替代大英帝国的“海权战略”以形成对世界的控制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引爆的地点巴尔干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恰是在德国人想穿过巴尔干半岛进入土耳其的拟议中的铁路线上。

一战实际上是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形成的巨大代价爆发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

由于生产过剩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内部爆发,直接表现为战争,于是就有了列宁提出的论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而产业资本全球化扩张阶段的恶性竞争,不断表现为战争。

1929—1933年,西方普遍发生第二次严重的生产过剩大危机,亚洲欧洲很快陷入战争,有意思的是,当时采取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美国、苏联并没有陷入严重危机。

危机爆发时,美国靠着“罗斯福主义”(也被叫做“新国家主义”)度过危机,即政府直接干预企业,把美国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转移到这个超大型大陆国家的内陆建设方面,维持了企业运转和工人就业,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在一战之前,如果德国人成功修建大铁路(泛欧亚的铁路),就能把德国当年形成的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消化在大陆桥上,但德国没有成功;战后德国大萧条压力下转向国家资本主导军事工业发展。

在苏联,列宁也认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斯大林继承了列宁主义,形成了苏联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

所以,第二次全球化危机也是产业资本过度竞争的危机,其既因为生产过剩是一般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又因为“资本家有祖国”致使生产过剩,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间对抗性激烈冲突,这些世界战争都爆发在资本主义内部,是为“内爆”。

由于大家仍然按照资本主义在产业资本阶段的一般发展规律进入再工业化,于是战后继续形成生产过剩。

这都是二战之后、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再爆发的情况下的区域性局部冲突,其实也是延续了产业资本内在对抗性矛盾的代价。

如果产业资本阶段的生产过剩不解决,帝国主义战争内爆就是客观规律。

那么,产业资本的全球化为什么没有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战呢?战后美国和苏联在各自控制的地区都先后形成产业资本再崛起,苏联不仅恢复了整个东欧的工业生产,同时也因为朝鲜战争向中国转移了大量军事工业和设备制造业,使中国也进入军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美国施行“马歇尔计划”,恢复了西欧的工业生产,同时为了在朝鲜战争中就近支援战争,也在日本重新建立了工业基础。

据此,我们可以把战后美苏双寡头分割控制产业资本的全球布局,称为“双雁阵产业转移”[1]——跨国公司控制不同国家产业资本的地缘战略新格局,其改变了早期殖民化派生出产业资本在地化造成的“资本家有祖国”,进而演化出国家间生产过剩带来的恶性竞争。

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跨国公司普遍化趋势——欧洲和日本的这些再工业化地区再度发生了生产过剩。

然后产业开始外移,特别是劳动与资本直接对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大量向外转移。

西方把一般商品的加工业生产(劳动密集型的)转移到比如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墨西哥等地;亚洲所谓的“四小龙”“四小虎”,也相继接收了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由于资本与劳动直接对抗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出去了,西方国家跨国资本获得全球要素定价收益的增量,可以对母国做主要分配,才使西方国家告别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街头政治和暴力革命频繁发生的时期,进入了相对不那么激烈对抗冲突的新时代,开始讲究人权、社会发展、民众福利等,借此构筑起俯视发展中国家的道德高地。

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在西方形成的条件了。

(三)金融资本全球化随着一般产业对外转移,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导国家提出“新自由主义”,进入金融化阶段。

我们可以把80年代以来的变化叫做“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这意味着印钱自由。

用这张纸信用支撑着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随之而来的是只能用这张纸来做全球贸易结算。

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产业和进口原材料,不得不大量接受美元结算并且作为外汇储备。

这就使得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国家快速进入金融资本阶段。

这些国家仍然延续着殖民化时代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发展着全球化,在这种结构引导下,形成了占据主流地位的话语权,变成金融资本阶段所谓的全球化——也即以金融资本来“化”全球。

具体来说,所有接受西方产业转移的国家,都得用“他们”的金融资本,以及必须按“他们”这个金融资本提供的相应制度来运作和改革本国制度,这些“全球化的普世主义”的规矩要在发展中国家全面贯彻,还必须得有人懂、有人教、有人做,还得有人检查、有人辅导;做不好,还得有人调整、有人修理,再不行,一些地区甚至就遭遇了所谓的“颜色革命”的惩罚······当然,这些也可以叫做跨国“服务贸易”。

这就是与金融全球化伴生的新自由主义制度的全球化。

在此过程中,金融资本通过跨国公司把控产业资本在全球布局,由此而获取了极大的超额收益。

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反过来也促进产业资本在全球去寻找要素价格低、最能够产生收益的地方。

比如,九十年代以来IT行业大发展,就需要大量的程序员,这个工作在西方被叫做dirty job(脏活),这些低端劳动就转移到印度,因为印度人从高中阶段就说英语,能够跟西方接轨;同时印度高学历劳动力比西方便宜。

于是,印度成为提供基础软件开发工作的地区,发达国家从印度拿回基础程序之后在本国打包成软件包,就可以高价出售了。

而将编程一类的工作外包印度的同时还明确占有知识产权,特别强调知识产权的部分结果是,不管那些编程员多么辛苦地写了程序,这个程序的产权也不归原创者。

在金融资本主导下的虚拟资本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新的所谓全球化规则。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金融资本全球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发生了很重要的结构性变化:跨国公司在全球形成了产业布局,每个产业链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中间哪个环节断掉,就会发生全球化危机。

在疫情导致产业链发生断裂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趋势呢?不少国家、企业、个人开始被动“脱钩”。

当全球化危机几乎符合客观规律地走向爆发的趋势已经显而易见时,跨国公司都要考虑到如何重构产业链才能从全球化危机中解脱出来。

第三世界的重要思想家萨米尔·阿明早年曾提出“依附理论”,意思是处于中心国家地位的新帝国主义想要控制、主导边缘国家,期望边缘国家的经济依附于他们,希望边缘国家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而进行分包生产,使得中心国家决不会接受任何独立国家自主的强大产业发展。

阿明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只有在与国际资本“脱钩”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3]“去依附”。

[2]王立华:《从百年发电量看美国:将要发生巨变的临界期》,>。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