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卦娱乐

马思聪思乡曲曲式分析

2023-12-14 八卦娱乐 2 作者:网友投稿

马思聪思乡曲曲式分析

提起我国著名作家马思聪,人们都会想起他的小提琴曲《思乡曲》,这首曲子历经几十个春秋仍在广为流传。但他在1950年还创作过一部钢琴套曲,即由三首独立的舞曲:鼓舞、杯舞、巾舞组成。这是他将现代的作曲方法和我国民族音乐特点相结合创作的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马思聪思乡曲和声分析

引子

笔者20191215日发表文章《山林的呼唤,马思聪的悲情人生》,就有多名网友留言,提到了马思聪的另一首小提琴作品《思乡曲》。

网友“瞿天...”留言:“逃到国外,拉思乡曲时,那时曲子最能表达情感。”

网友“梁生e”留言:“马思聪的《思乡曲》,五味俱全真是好听。”

......

在此,非常感谢这些极具音乐素养的网友们的认可和关注。这期的文章,我就专门向诸位介绍马思聪的《绥远组曲》,里面就包含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提琴作品《思乡曲》。

如果还有不熟悉这首《思乡曲》的读者,直接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马思聪 思乡曲”,就能欣赏到这部作品:

马思聪 思乡曲

作品背景

马思聪是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尤其以写作小提琴曲著称。

其代表作之一的《绥远组曲》创作于1937年,包含了三个乐章 ——《史诗》、《思乡曲》和《塞外舞曲》。

193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当时中华民族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大批民众为躲避战乱而流离失所,国内形势非常复杂。

马思聪在这样的环境中,巧妙地将中国民歌旋律和西洋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作品,为我国管弦乐创作树立了榜样。其中的《思乡曲》后来更是作为独立曲目频频演出,家喻户晓。

作品介绍

第一乐章《史诗》的核心主题有3个,它们分别出现在乐章引子部分和引子 之后的快板段里。根据马思聪本人的回忆记录,《史诗》乐章开头的引子主题是根据《康定情歌》的一个乐节改编发展而成的。

作曲家巧妙地采用了民歌的独特音调和风味,将它化为自身音乐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快板段中的一个旋律由钢琴演奏和声部分,以三和弦为基础,衬托出旋律清新飘逸的风格特色。

第二乐章《思乡曲》是由一首绥远民歌《墙头上跑马》发展而来的。马思聪几乎原封不动地挪用了民歌旋律作为整个乐章的主题。这如泣如诉的动人旋律为 整个乐章乃至整部作品定下了一个基本感情基调。但是仅仅依靠四句民歌旋律是无法支撑一个乐章的。为深化主题,作者选用了六个曲调与之相连,进而让乐曲更加感人深刻,既保持原有主题的基本风貌,又使得原有主题不断丰富,延伸发展。

我国传统的汉族民歌多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这种调式与西方古典音乐调式体系在构成基础上根本不同。因此,如果要采用我国民间音乐作为小提琴作品的主题,原有的功能化调式和声就必须加以改变。马思聪在调式和声创作中尤其大胆地应用了偏音、变音等表现形式,突出了民族特色,从而使得乐曲色彩更为丰富;使用四度五度和弦,体现不同的和声色彩,让民族旋律和西方作曲技法的结合更加协调自然。

马思聪,每一个音符都献给祖国

第三乐章《塞外舞曲》借鉴的是《叫大娘》中的主旋律。在民歌的素材节奏上变化较大,主体旋律变化有两次,通过相互对比的方式,创作出了独特的舞曲风格。一个给人以热烈高亢的感觉,一个给人以悲凉遥远的感觉,增添了音乐本身的戏剧性。同时,让音乐的内涵更为深刻。和弦外音的加入,使得音响效果变得复杂而有生气。

乐章的结束句,小提琴所采用的是极强的音量,演奏华彩的风格乐句,最后在快速热烈的音效中结束乐章,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

总体来看,《绥远组曲》成功地以中国民族音调为基础,自由地运用多种现代多声写作技巧和各种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表现出具有深沉广博的中国民族精神和偏重于恬淡素雅的个人抒情风格特征。

马思聪的悲情人生,尽在《思乡曲》中体现

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是1937年为抗战,为祖国,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的民众而作。

到1967年1月,也就是30年之后,历史的洪流却把这位生在中国,恋着中国,极具乡土情结的音乐家推到了大洋的彼岸。

至1987年5月马思聪先生病逝于美国费城,20多年间几度梦回,却只能客死异乡。

2007年12月,马思聪及其夫人的骨灰才得以回乡安葬,又一个20年过去了。

马思聪雕像及回乡安葬

马思聪先生55岁背井离乡,离开故土,至死难回,不得不说,这首听着让人落泪的《思乡曲》,俨然已成了马思聪先生爱国、爱家、悲情人生的真实写照。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