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一升是多少克

吴茱萸一升是多少克

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体积单位,1升=液体200毫升

参考: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吕立国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三种人不能吃山茱萸

开门见山,今天想和你聊一聊山茱萸。

眩晕耳鸣

在以前,一提到耳鸣,总觉得是个老年病,

然而,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变,耳鸣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有了耳鸣的症状。

老年人之所以会有耳鸣的问题,大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渐长,肝阴也日渐损耗,耳为肝窍,肝血不足,自然无法濡养到耳朵,所以耳鸣所致的耳内或颅内的嗡嗡作响声,就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了警告。

那么,年轻人耳鸣呢?同样也是肝阴不足所致,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多熬夜,追剧、打游戏、或是忙着工作,熬夜最易伤阴。久而久之,肝肾之精血势必遭到损耗,耳鸣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所以啊,年轻人和老年人耳鸣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病机大都一致,多为肝阴亏损所致。

山茱萸酸而微温,质地滋润,善入肝经,而长于滋养肝血,

《药性论》:"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

山茱萸

治疗眩晕耳鸣的时候,常与熟地、山药等养肝阴的药材同用,这个小方子就是我们一直提到过的六味地黄丸。

熟地

山药

腰膝酸痛

好多人上了岁数,腰腿已远不如年轻时候来得利索,出门还没走多远,就走不动道了,

或者呢,有时候爬楼梯,还没爬几步就腰腿酸痛得厉害,有些人就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缺钙所致,

其实并不是身体缺钙,而失肝肾有所不足。

中医认为啊,肝主筋,肾主骨。肝气充足,则筋强,肾气充足,则骨健。

所以啊,但凡是腿脚不利索,屈伸不利,多半是肝肾亏虚所致。

山茱萸除了入肝经,又入肾经,微温而善补,是故山茱萸长于补肝肾而强筋骨,为强筋健骨之常用药材,多与杜仲同用。

《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

山茱萸

杜仲

尿急尿频

尿急尿频,想必是不少人的难言之隐。

尤其是在半夜里,本来睡得正香,被突如其来的尿意给憋醒了。

去尿吧,太冷!

不去吧,漫漫长夜,又憋得慌。

纠结了半天,最后还是得去。

最要命的是,还没尿完多久,尿意又来了!一个晚上来回折腾个几次,睡眠质量能高吗?

很多人会将之归咎于睡前喝了太多的水,

其实不然,中医认为啊,尿急尿频多半是由体内的肾阳不足,蒸腾功能有失所致。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膀胱就像是一个盛水的壶一样,肾阳就像是壶下面的火。肾阳充足,自然可以将壶中的清液向上蒸腾,以再次为机体所用,剩下的浊液,自然是尿液,最终将排出体外。

若是肾阳不足,也就是说壶下面的火力不够,壶中的清液自然也难以向上蒸腾,既然向上走不了,便只能往下走,尿急尿频的症状由此而来。

山茱萸性微温,又入肾经,具有温肾助阳之功。

《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山茱萸

多与补骨脂、巴戟天等温补肾阳的药材同用。

补骨脂

巴戟天

崩漏带下

有些女性朋友月经量过多,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山茱萸来改善。

山茱萸具有补肝肾、固冲任的功效,

其味偏酸,酸可收敛,是故,山茱萸功兼收敛止血。

山茱萸

多与白芍、当归等补血药同用,以治肝肾亏虚,冲任不固。

大汗虚脱

有些人一动就容易出汗,而且还是满头大汗。

须知,汗为心之液。所以,经常出汗的人,多为心气虚。

此外啊,中医又有汗血同源的说法。说的是汗液和血液同属人体之津液。

所以你去看,近些年来,但凡是马拉松比赛,总有人跑着跑着就倒下了,然后再也没有站起来,汗血同源啊!

山茱萸味酸而具收敛之功,具有敛汗固脱之效,多用于久病虚脱、大汗淋漓、脉微肢冷者。

山茱萸

多与人参、附子等药材同用。

人参

附子

内热消渴

山茱萸还兼有养阴生津的功效,

山茱萸

与天花粉、生地黄等联用,多用于消渴症。

天花粉

生地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刚刚讲了这么多,都是山茱萸哦!

可能会有很多人把山茱萸和吴茱萸搞混。

这里简单说一下两者区别:

山茱萸既能补阴,又能补阳,是一味阴阳双补的药材,常常用于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敛汗、止血)

而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常常用于腹痛腹泻

山茱萸

吴茱萸

从专业的角度讲,他俩分别是两个科属的两种植物的果肉和果实。

所以切勿混为一谈!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湿热体质以及小便淋漓不尽的人群,不宜使用山茱萸,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那哪些症状属于湿热体质呢?

肢体沉重,舌苔黄腻,多痤疮粉刺,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

tags: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