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后卫师的原型

绝命后卫师的原型

没有。《 绝命后卫师》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重点创作电视剧项目。

该剧把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红三十四师作为故事的原型,将史料和艺术相互结合,重现红三十四师广大指战员在生死存亡时刻顾全大局、英勇战斗的壮阔场面,展示闽西儿女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1934年在红军长征期间,红三十四师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担任着在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任务。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一支全由闽西客家子弟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与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在掩护主力红军突破湘江的惨烈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6000余人全军覆没,他们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气壮山河的的惨烈篇章!

绝命后卫师活下来的有几个人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是每一个游子最朴素的乡土情怀。

原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韩伟将军就是一位少小离家的游子,他十六岁就参加了革命,从此转战南北,很少回老家。

1986年,已经八十高龄的韩伟将军主持了此生最后一次家庭会议。

他非常认真地对儿子韩京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把我的骨灰送去闽西,我要跟我的战友们葬在一起。”

韩伟将军

韩京京大为不解,父亲是为数不多的“三湾将军”,仅凭这样的资历,父亲百年后完全有资格进八宝山。

“我生前没能把他们带回去,死后必须要和他们在一起!”老将军的语气斩钉截铁、不容商量。

韩京京说:“你还是再考虑考虑……”

在大多数人看来,死后葬在八宝山是一种待遇,更是一种至高无上、最后的荣誉。

“没什么好考虑的了,我活着帮不了他们,死后陪陪他们,这是我能够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韩京京又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叶落归根’,回湖北老家?”

韩伟将军的老家在湖北黄陂粮房湾,“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

“‘叶落归根’?他们在哪里,我的根就在哪里。”韩伟将军最后说:“我不去八宝山,不回湖北,就去闽西。”

“这是我唯一的遗愿!”言罢,将军再也不多说一句话。

韩京京知道,父亲已经拿定主意,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了。

电影《血战湘江》剧照

一位开国中将,去世后不进八宝山,不回湖北黄陂的老家,偏偏要求去闽西,与那里的战友葬在一起。

老将军与闽西、与那里的战友到底有怎样特殊的关系呢?

1992年4月初,韩伟将军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将军把儿子叫到床前,讲出了一直深埋在心底的遗憾。

他说:“湘江战役,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可是,他们连个‘烈士’都评不上,我对不住他们,对不起他们的家人……”

将军弥留之际,又一次提到了归葬闽西的事:

“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活着帮不了他们,死了陪陪他们,这样我才能心安。”

韩京京完全明白了父亲的心意,父亲是要以归葬闽西这样的方式,弥补心中的遗憾,了却心愿。

那些闽西子弟兵是怎么牺牲的?

他们的牺牲与韩伟有什么关系?

他们为什么评不上烈士?

电影《血战湘江》剧照

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红军长征渡过湘江时,有一支部队被称为“绝命后卫师”,它就是红五军团第34师。

这个师的师长是陈树湘,韩伟是陈树湘师长手下的一员猛将,时任100团团长。

韩伟与陈树湘是一对生死相依的好战友。

他们一起参加秋收起义,在一个连当排长,在一个营当连长,又在一个师当团长,在一个军里当师长。

部队改编后,红19军缩编为第34师,两个师长中只能够有一个当师长,两人还曾经相互谦让过。

在惨绝人寰的湘江战役中,红34师担负全军的后卫任务,史称“绝命后卫师”。

而韩伟的100团则是“后卫的后卫”。

湘江战役打响后,经过一天的浴血战斗,红34师伤亡惨重,兵力从5000人锐减到2000余人。

电影《血战湘江》剧照

完成掩护中央纵队过江的任务后,红34师决定突围。

陈树湘命令韩伟率部队突围,自己留下来袭击敌人。

两位老战友首次发生了争执,韩伟坚决不依:“你是一师之长,只要你还活着,34师就还在!”

最后,两位老战友挥泪诀别,韩伟率100团余部留了下来,掩护主力残部突围。

“顶住敌人就是胜利”,这是第100团的战斗口号。

阻击战打得异常惨烈,打到最后,第100团只剩下包括韩伟在内的十几个战士。

他们且战且退,最后被迫退到了山顶,山后面是陡峭的悬崖,韩伟已经无路可退。

“把枪砸了!宁死不当俘虏!”韩伟抡起手中的步枪,砸向石头,随即大喊一声:“跳!”便转身跳下了悬崖。

十几位红军战士一个个砸毁手中的武器,相继跳下了悬崖。

幸运的是,韩伟与另外两个战士落在了大树上,然后才摔在草丛中,幸免于难,而其他战士都已当即牺牲。

在追赶部队途中,韩伟他们再次遭遇敌人,除韩伟之外,另外两位战士也都光荣牺牲。

遗憾的是,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红34师突围部队弹尽粮绝,最终也没能成功突围。

陈树湘师长壮烈牺牲,全体官兵几无生还……

韩伟将军人称“三湾将军”。

“三湾”是一个地名。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江西新三湾,部队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通过改编,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我军开启了“党组织建立在连上”的全新模式,还开始在军中推行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关系。

因为违反纪律,韩伟在三湾还挨过“二十大板”。

当时,韩伟还是警卫排排长,有一天,韩伟自掏腰包,在老百姓那里买了点酒,叫上几个战友准备小酌一杯。

没想到,几个战士告发他违反纪律,还把他捆绑了起来。

后来,主席亲自发令,为严肃纪律、以儆效尤,韩伟被责打“二十大板”。

油画 三湾改编

也就在这么严格的纪律约束下,韩伟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革命军人。

1929年,红军进入福建,警卫排长韩伟被调到了一线部队,从此,韩伟一路凯歌,把队伍带得虎虎生威,仗也打得风生水起。

由于他打起仗来不怕死,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因此人称“韩老虎”。

在闽西,韩伟的“扩红”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短短的几个月里,韩伟发展了无数客家子弟加入了红军队伍。

韩伟将军晚年曾不止一次感慨地说:要是没有湘江之战,福建籍的开国将军不会比湖北少!

据统计,长征队伍里最多时曾经有两万多名闽西儿女。

韩伟所在的红34师就是典型的“闽西部队”,这个师改编自闽西地方红军部队,全师6千余人中,闽西子弟占了绝大多数。

韩伟的第100团更是如此,除了韩伟等少数几个人,全团1000多个战士基本上都是福建永定人,因此被称为“客家军团”。

可惜的是,红34师的六千多闽西子弟血洒湘江,鲜血染红了湘江水。

然而,在牺牲的六千余位闽西子弟中,却有不少人不能被评为革命烈士。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建国之初,在关于如何评定烈士的条例中有这么一个规定:

评定牺牲的红军战士为烈士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明人,而且,证明人中必须有两个团以上干部。

残酷的现实是,红34师在湘江战役中全军覆灭,全师生还者寥寥无几,团以上干部只剩下韩伟一个人。

“认可这些牺牲了的战士,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这件事情成为韩伟将军一项神圣的使命。

“我是湘江战役的幸存者,也是红34师唯一生还的团级干部,这种事情我不干谁干?”韩伟觉得自己责无旁贷。

几十年里,他无数次向上级反映实际情况,提出请求,同时四处寻找红34师可能的幸存者。

然而,回馈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直至老将军临终前,还有许多红34师死难者仍然不能被认定为革命烈士。

电影《血战湘江》剧照

这件事让韩伟老将军愧疚了一辈子,成为他无法打开的一个心结。

韩伟痛心疾首,又一筹莫展。

“我不陪他们谁陪他们?”这是韩伟将军最后的心愿。

1992年4月8日,韩伟将军走完了人生旅途,享年86岁。

1992年8月,遵照将军的遗愿,韩京京把父亲的骨灰送回了闽西。

韩伟将军终于回到了战友身边。

愿韩伟将军安息,红军烈士千古,所有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的先辈们永垂不朽!

tags: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