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和陈诚那个官大

何应钦和陈诚那个官大

顾祝同和陈诚的官都很大,都是蒋介石的心腹之人,顾祝同和陈诚都做过参谋总长。都是一级上将。在皖南事变中,顾祝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蒋介石排除异己,剿灭新四军,立下了大功。

陈诚主要是到台湾之后官做的很大,为蒋介石出谋划策为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立下了大功。

陈诚之子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国民党派系林立的政治环境中,有一个人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仅次于蒋介石,号称“小委员长”,他就是陈诚。

陈诚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蒋介石也对他抬爱有加。在蒋介石的培植下,陈诚官运亨通,鹏程万里;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为其挑选了一位高门贵女作为妻子。

蒋介石与陈诚

陈诚事业爱情双丰收,余生唯蒋介石马首是瞻。两人自比“唐太宗与魏征”,关系亦父亦子,似君似臣。

1965年,陈诚在台湾病逝。弥留之际,他留下遗愿,妻子闻言后被吓得脸色大变,摇头叹息:

“只怕蒋先生不同意。”

陈诚的临终夙愿是什么?他因何被蒋介石赏识?蒋介石究竟有多信任陈诚?一向受尽偏爱的陈诚,又为何最终被蒋介石驳回遗愿呢?

忠心耿耿,入选嫡系

陈诚生于1898年,字辞修,浙江青田人氏,毕业于保定军校。

1922年粤军师团长邓演达奉孙中山之命,赴沪选拔军事人才。陈诚时年24,正是壮志凌云的年纪,立刻奔赴上海,后被邓演达选中,加入粤军。

次年,陈诚随军讨伐冯葆初,在战役中身负重伤。时任大本营参谋长的蒋介石去医院探望伤员,对陈诚印象深刻:这是一位作战勇猛的年轻人。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邓演达在校任官职,在邓演达的赏识下,陈诚进入黄埔军校任教官。

可以说,在尚未被蒋介石青睐前,邓演达是陈诚的第一位“贵人”。

黄埔军校期间,蒋介石与陈诚经常见碰面。一天深夜,陈诚在军校彻夜研习三民主义,被蒋介石偶遇,蒋心中暗自赞许:这真是一位上进好学的年轻人。

至此,蒋介石对陈诚顶多算是有好感,还不至于纳为心腹培养,直到他在棉湖战役中一鸣惊人。

1925年2月,孙中山派黄埔军讨伐叛军陈炯明,蒋介石随军出征,坐镇指挥。

在棉湖战役中,黄埔军遭遇劲敌——陈炯明麾下的林虎部队。林部拥兵2万,向只有一千余人的黄埔教导团发起猛攻。

尽管黄埔军奋起反抗,但对方人多势众,火力密集,步步逼近。危急时刻,时任炮兵营连长的陈诚率领炮兵队向扑面而来的敌人开炮。

几个轰炸间,敌群或倒地不起,或四散奔逃。蒋介石在远处拿望远镜督战,看到这一幕,拍手叫好:

“领头的是谁?打得好!打得猛!是个带兵的料子。”

陈诚自此一战成名。在蒋介石心中,陈诚从泛泛之交升级为可塑之才。

攻打惠州时,陈诚大炮在手,又立新功,由连长升任营长;1927年,陈诚随军讨伐孙传芳。

陈诚所在的21师63团与孙传芳部的三个师鏖战三天,死伤惨重。又是一个危急关头,陈诚率领特务队夜袭敌军司令营。

敌人猝不及防,不知虚实,以为大军来袭,连夜仓皇撤退,将新登,杭州等地拱手相让。陈诚再立战功,升任副师长,此时的师长是严立三。

严立三

陈诚就这样一步步走入蒋介石的视野。众所周知,蒋介石贪权恋权,极其重视嫡系干部的培养,用于巩固势力。

他寻觅嫡系人才,除了需要考量军事素养,还需考量出身。在这一点上,陈诚得天独厚。

首先,陈诚和蒋介石同为浙江人氏;其次,陈诚虽家境平平,但陈父是前清秀才,他出自书香清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陈诚任职黄埔,这才有可能被纳入蒋介石引以为傲的“黄埔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前夕,曾试探过身边人的态度,反对声层层叠起,赞成者寥寥无几。

其中11师师长严立三的反应最为强烈,当场辞职抗议,拒绝同流合污。蒋介石又询问副师长陈诚的看法,陈诚立场鲜明:“卑职坚决服从蒋总司令!”

蒋介石立刻提拔陈诚接替师长职位。从此刻起,陈诚被蒋介石正式圈入“嫡系名单”,面对提携之恩,陈诚给予的反馈简直令蒋介石惊喜。

就在数月之后,蒋介石被迫下野,刚升任师长的陈诚亦被解除职位。陈诚不离不弃,写信表忠心,建议蒋介石:“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之成伟业者必忍辱负重。”

1928年,蒋介石重新出山。经历下野风波后,蒋介石对陈诚愈发亲厚,盛赞:“唯陈辞修(陈诚字辞修)有青云志,其他皆庸碌者也。”遂提拔陈诚为警卫军司令。

在中原大战中,陈诚为蒋介石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先后任第11师师长和18军军长。

在蒋介石麾下,无论嫡系还是非嫡系,都有所谓的军队政工组织坐镇“监视”,就连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的胡宗南以及士官名校出身的汤恩伯也不例外。

唯独后起之秀陈诚所率的18军没有眼线。蒋介石对陈诚的偏爱已初现端倪,他坚信陈诚的部队忠心不二,无需监视。

在蒋介石的提携下,陈诚在国民党内可以说仕途无阻,前程似锦。

如果说这些只是公事公办的知遇之恩,那么接下来,蒋介石做的一件事,令陈诚感激涕零,视为“父兄”。

亦师亦友,亲如父子

于公,蒋介石将陈诚视为嫡系骨干,提拔培养;于私,蒋介石将陈诚视若晚辈,帮其张罗婚事。

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谭延闿有一女,名叫谭祥,是宋美龄的干女儿。谭延闿病逝前,将女儿托付给蒋介石夫妇照顾。

陈诚与谭祥

谭祥正值妙龄,又出身显赫,知书达理,容貌秀丽,在蒋介石的撮合下,1931年1月,陈诚与谭祥结为夫妻。

如此,蒋介石与陈诚既是上下级,又是“翁婿”,私交更甚。这也惹得同僚眼红,说陈诚攀龙附凤。

但陈诚对这桩婚事相当满意,对谭祥呵护备至,对蒋介石的偏爱更是感恩戴德,他不止一次在家书中写道:

“蒋先生让我上战场,乃我分内之事。为公是效忠党国,为私是报答蒋介石夫妇。”

蒋介石与陈诚

后来,陈诚的革命领路人邓演达与蒋介石决裂,陈诚纵使再不舍往日情谊,还是对蒋介石表明忠心:

“论感情邓兄是我友人,而蒋先生无异父兄。”

在一众嫡系中,不乏士官出身者,家世显赫者,能征善战者,资历深厚者,但这些都不是蒋介石最看重的。

他最看重的,是手下毫无保留的忠心,这一点,唯独陈诚能够做到。因此,蒋介石将陈诚看作“自己人”,一路为他保驾护航,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偏爱。

1931年,陈诚率部对红军发起第三次围剿,结果反被全歼2个师;第二年,在第四次围剿中,陈诚的王牌11师遭遇林彪设伏,又是全军覆没。

三个师的损兵折将令蒋介石震怒,但他只将同为指挥官的罗卓英革职。还是陈诚自觉面上无光,主动请罪。

蒋介石为了掩人耳目,才给陈诚记过一次,当作处罚。陈诚仍觉羞愧,终日躲在寓所不愿露面,蒋介石亲自劝慰:

“围剿失利,责任在我,你不必介怀。”

此后,蒋介石常常对陈诚给予军事方面的指导,陈诚年轻气盛,有时并不认可。蒋介石也从未生气,而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循循善诱。

长此以往,陈诚明显察觉蒋介石对他的栽培是带有私人感情的,他感动直言道:

“蒋先生对我的关爱,是亲生父亲所不及的,我绝不背叛蒋先生的意志,这是辞修做人的品格。”

明眼人都能看出蒋介石的偏袒,陈诚的际遇早已招致诸多嫉妒和不满,众人只待一个时机,笑看陈诚落败。

1947年6月,解放战争已至白热化阶段,战火蔓延东北黑土地,鏖战在所难免。

此时,国民党虽取得四平之战的胜利,但懂军事的人稍加分析,就知道东北战局不容乐观,甚至回天乏力。

面对这块“烫山芋”,蒋介石先是点将李宗仁、白崇禧,皆遭到婉拒,最终只能任命陈诚担任东北军最高指挥官。

陈诚被胃病困扰多年,此时病情发作,疼痛难忍。但他不忍看蒋介石焦头烂额,还是硬着头皮上了战场。

陈诚与白崇禧

陈诚初到东北,野心勃勃誓要大干一场,然而他再遇老对手——打仗以彪悍刁钻闻名的林彪。

1947年10月1日,林彪发动秋季攻势,国民党被歼6.9万人。12月,在冬季攻势中,林彪一招声东击西,又歼敌9000余人。

次年1月,林彪大军已逼近沈阳,陈诚调集15个师的兵力,兵分三路,呈扇形向林彪部发起反攻。

林彪决定逐个击破,先围攻战斗力最弱的新五军。1月2日,林彪派出部分兵力,将新五军引诱至公主屯,紧接着,民主联军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

新五军军长陈林达慌乱间急电陈诚,申请退守辽河,陈诚却犹豫良久,迟迟不愿改变作案方案,整整一天未给予回复。

陈林达只能就近向陈安琪、廖耀湘求援。廖耀湘离得最近,但不愿冒险前往。

陈安琪倒是出兵解围,但援军在中途遭遇阻击。最终,新五军2万余人被歼,军长陈林达被俘。

东北一战损失惨重,直接加速了国民党的败北,陈诚难辞其咎。

换成旁人,早就以死谢罪,但陈诚再次全身而退,蒋介石对他是如何处置的?

叶落归根,未能如愿

陈诚兵败而归,蒋介石气得亲赴沈阳召开军事会议,要追究责任。

陈诚只对蒋介石毕恭毕敬,自入仕以来,他一帆风顺,节节高升,和同僚相处,他是有傲气的,因此极力推卸责任,声称是廖耀湘和新六军军长李涛抗命不救。

廖耀湘反驳得有理有据:“人家陈林达先找的是你,你不回复,我如何确定是否需要增援。”

李军更是拍案而起:“简直一派胡言!我压根没有收到出兵援助的命令。”

陈诚哑口无言,却还死不承认,三个人当众吵得不可开交,蒋介石面色铁青,强压怒气,出言制止:

“不要吵了!现在战事要紧,是非对错战后再议。”

一句话草草结案,陈诚只得到轻微训诫,全身而退。

1948年2月5日,陈诚以胃病为由向蒋介石申请辞职,离开东北战场。蒋也正有此意,默许陈暂避风头。

这一走,彻底招致群情激愤,国民党大会上,各代表纷纷振臂疾呼“杀陈诚以谢国人”,“把陈诚扣起来,押南京法办”......

蒋介石硬是充耳不闻,将陈诚保了下来。对于已然失势的国民党和蒋介石而言,这个决定是明智的。

离开东北后,陈诚无权无钱,胃病严重发作,度日艰难。蒋介石给了他一笔钱,送去台湾养病。既是体恤心腹爱将,也是他留的最后一手棋。

1949年1月,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将目标锁定台湾,留作最后的退路。即使东北一战让陈诚名誉扫地,蒋介石依然将“开辟退路”的重任交给陈诚。

陈诚终于在政绩上有了一番“为人称道”的作为,那就是实行台湾土地改革。

陈诚生于浙江农村,他对土地和农民是抱有“乡土情怀”的。因此,他极力主张“农民人人有地种,不做佃农做主人。”

陈诚将巨额股份发给地主,从其手里买地,再低价卖给农民。地主拿钱,农民有地,农业兴荣,经济增长,百利无一害。

1949年12月,蒋介石正式抵达台湾。此时,在陈诚的经营下,台湾已完成土地改革和金融改革,局势一片稳定,为蒋介石省去许多烦扰。

靠着土改的声望,陈诚的民间支持率极高,又重登官位,且都是位高权重的要职。

时至晚年,陈诚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不幸罹患癌症。1965年3月2日,陈诚病危。

弥留之际,他将妻儿叫到床前,诉说遗愿:

“希望火葬,骨灰带回浙江老家安葬,叶落归根。”

夫人谭祥立刻脸色大变,忧心忡忡:“我会向蒋先生说的,只怕他不同意。”

陈诚与谭祥

1965年3月5日,陈诚于台北病逝。蒋介石悲痛万分,陈诚追随40载,早已如同左膀右臂。但当谭祥请愿后,蒋介石还是拒绝了:

“国民军人必须葬在台湾,如开此例,军心不稳,军威难立。”

陈诚之子陈履安曾说:

“父亲生前喜欢开玩笑,说他什么也不做,带我们去找一块田,就耕田。父亲很向往农村田园生活,但他一辈子都没能实现。”

叶落归根之愿,也没能实现。

毛泽东与陈诚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蒋介石与陈诚的关系,既有利用,又有真情,不作置评。然而不可否定的是,陈诚的所谓忠心耿耿用错了地方,最终也不过沦为“愚忠”,

显然,比起在毛泽东领导下致力于救世济民,心怀家国天下的共产党,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更善于钻营升官牟利之道,最终党派林立,人心不齐,各谋出路,留下败笔。

历史和未来,都将一次次证明,谁将人民放在心中,人民将他高高举起!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文章由“寻史奇谈”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tags: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