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的大女儿

吴孟超的大女儿

吴孟超有3个孩子:吴玲,吴孟超精神学习宣传研究会会长,吴孟超的大女儿。吴珉,从插队落户的 “知青点”经推荐参军,当了九年兵,复员回到插队落户的地方,吴孟超的二女儿。吴瑛,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的小女儿。

吴孟超小时候的简介

吴孟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医学界获此殊荣的区区几位科学家之一。

他还是作者的领导和老师,无数次为作者及同学们授业及解惑。为撰写《吴孟超传》,作者也曾多次采访他,听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是吴孟超诞辰100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细节,借以追忆缅怀,也期待给读者以启迪——

诗巫,一个很美的名字。这是吴孟超童年成长的地方。

诗巫是当地华侨取的地名,马来文写做“sibu”。最初到这里的华人用这个名字来标志这块土地,大概是觉得这美丽的热带雨林像“诗”,其神秘莫测却像“巫”。

诗巫的全称是“北婆罗洲萨拉瓦国诗巫坡”,它位于马来西亚东北部,靠近赤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植被丰茂,有着全世界最古老的距今大约2亿年的热带雨林。

20世纪初,诗巫一带还是蛮荒之地。闽清人下南洋多是跟一个叫黄乃裳的人去的。这黄乃裳也是闽清人,曾做过清朝的官吏,参加过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南洋,选了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住下来。后来,带家乡农工来这里开垦土地,种植橡胶,为穷乡亲开辟了一方生活新地。后人有文字记之:“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不至槁饿而死。”

吴孟超从未见过黄乃裳,但知道这里的人都崇敬黄乃裳,讲述黄乃裳。黄乃裳的故事,在吴孟超童年的脑海里,是一个英雄,一个神话。这在冥冥之中,对吴孟超有某种神奇的影响。

那时,这里是英国殖民地,有一位来自福建泉州的侨领王长水,介绍黄乃裳与沙王布鲁克二世商谈移民垦殖事宜。双方达成协议,签订了十七款条约,其中写道:

待吾农人与英人一样,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廿年升科,每英亩纳税洋银一角;王家如需吾农已开垦之地,须照时价估买;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

孙中山先生曾誉此条约为当时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黄乃裳以港主身份,成立“新福州开垦公司”。他数度回国,到闽侯、闽清、古田、永泰、屏南、福清等十邑,招募人员以农民为主,包括各类工匠、商人、医生、牧师等,组成垦殖团体,分批到诗巫。黄乃裳与垦民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当时诗巫瘟疫流行、气候恶劣,垦民们不服水土,病死人的事相继发生,但在黄乃裳的领导下,终于摆脱了困境。垦区初期只种些番薯、杂粮、蔬菜之类,后来引种橡胶成功,垦区经济发展起来,成为南洋群岛橡胶主要产地。

吴孔钦来到诗巫时,这里已初具规模。居民以福州人为主,到处可以听到乡音,他便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打工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当地缺少家乡人喜欢吃的米粉,便决定做米粉生意。由此赚了一些钱,这才写信给家里,让老婆带孩子来南洋。

“我们到那里时,父亲在做米粉生意。”吴孟超回忆说。

吴孟超

吴孟超对做米粉的细节记得很清楚,他说做米粉有许多程序。要挑选精细的大米,在池中泡几个小时。泡软发酵后用大锅煮,煮熟后再拿木槌和石臼舂,弄碎后做成面团,再压成粉条。然后码在篾席上,拿到空地上去晾晒,晒四五个小时就成了粉干。这个过程,做起来并不容易。福建流传的一首民谣描述了制作米粉的艰辛:

入眠半夜三更起,

磨浆蒸粿压粉丝。

四肢皲裂汗淋漓,

留一米汤充肠饥。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吴孟超就和父母一同起床,开始舂米。母亲在石臼旁边搅米团。父亲往下踩木槌杆,槌杆的另一头高高翘起,然后重重落下,捣在盛满了米团的石臼中。如此持续踩着,是要费很多力气的。在那木槌的一起一落中,小孟超就站在那木槌杆上,来回跑动。吴孟超个头矮小,但非常灵活,在那上上下下的跑动中就帮助踩木槌的父亲节省了力气。

把米团舂好后,拿到手工摇的机器上,压成粉条。这个时候,往往是父母轮流操作机器,小孟超便帮着把压好的粉条往篾席上放。篾席像门板一样大,一天要做好几板。晒到外面后,也不是没事可做了,小孟超负责看“天”。

这个把大米加工成粉干的过程,不同于种田,凝聚着技术与配合,对小小吴孟超也是一种训练,一种熏陶。

诗巫是热带雨林气候,天气变化很快,雨说来就来,一会儿又没有了。一旦下雨,必须把米粉抢收起来,来不及收的米粉淋了雨,人就不能吃了,只能喂猪。那样的话,一天的劳动就白费了,还得浪费很多大米。

有时候,看见乌云从远处飘来,他便赶紧喊:“要下雨了,要下雨了!”一家人全都跑出来,像打仗一样地抢收米粉。大人喊,小孩叫,紧张而又忙乱。等到雨过天晴,他们又重新把米粉拿出去继续晾晒。有时,这样的工作一天要重复好几次。

在这种忙碌中,一家人经常顾不上吃饭,饿了就拿“士莪”充饥。吴孟超对这种食物印象很深,他告诉我们,“士莪”是老香蕉树砍掉后剩下来的芯子,当地人把它煮熟了喂猪,缺粮的时候人也吃。那时候,他没少吃这种东西,只为填饱肚子。后来,多年不吃,还很怀念。60年后,他回马来西亚探亲,还专门找来“士莪”品味了一番。

由于福建老乡爱吃米粉,他们的生意还算不错。他们还用做米粉剩下的米汤喂猪,把猪养大后卖钱。经过几年的积累,吴孔钦手里有了一些积蓄,便盘算着买一块橡胶园。

(摘选自作者与王宏甲老师合作撰写的《吴孟超传》华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

tags: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