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9万学生全城找鼠妇做实验

昆明9万学生全城找鼠妇做实验

西瓜虫并不是昆虫,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它的正式学名是西瓜枝蔓病,是由真菌Parasphaeropsis quadrilineata引起的。西瓜虫主要侵袭西瓜、南瓜等葫芦科作物,对植株的枝蔓部位造成感染和破坏。

这种病害通常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易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感染的植株会出现枯萎、叶片黄化、枝干出现黑斑等症状。病菌通过孢子在植株之间传播,一旦感染,会导致植株凋萎而无法正常生长。

对于西瓜虫的防治,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

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西瓜虫的品种,可以减少植株感染的风险。

2. 做好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干燥通风,剪除病株,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3. 使用化学药剂: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合适的真菌杀菌剂进行防治,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

请注意,在使用任何农药或化学药剂时,务必遵循相关法规和安全操作要求,并注意环境保护和人身安全。如有需要,建议向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专业农业机构咨询,获得准确的防治建议。

昆明种小白鼠

6年前,我国出现了

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

她就是屠呦呦

屠呦呦曾最早分离出

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她在承担抗疟药物研究项目时

为了尽快进入临床验证

还曾以身试药

……

秘密科研项目

代号“523”

20世纪60年代,战火焦灼的越南战场,美越双方的士兵在交火的同时,还在面对着肆虐的疟疾,因疟疾造成的减员甚至超过战争的减员。美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专门成立疟疾委员会,筛选了21.4万种化合物,但都没找到理想的抗疟药。

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来中国,向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援助申请,希望中国施以援手找到对付抗药性疟疾的方法。毛泽东对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当时疟疾疫情的暴发已经是内忧外患,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毛泽东主席当即决定,兴举国之力研制抗疟新药援助越南,一个代号“523”的秘密科研项目悄然展开。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人患疟疾后会出现急剧高烧全身出汗,时冷时热,恶性疟更是容易致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蚊虫叮咬,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感染疟疾所致,因此疟疾也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传染疾病之一。

“523”项目组织了全国医药科技力量,在分工协作、组织协调的模式下,先后有60多家科研机构,数百名科研人员组成了一支抗疟新药的研究大军。

反复试验

克服重重难关

当时的中国,无论科研水平和医疗水平,都是无法与西方国家相匹敌的。“523”项目组决定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在广泛筛选可用的化学物质的同时另辟蹊径,在传统中医学中寻找新突破。

1969年1月,屠呦呦以北京中药研究所中年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承担了“523”项目的课题任务。

她从本草研究入手,开始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查阅地方献方,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药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

在实验筛选了上百种中药提取物后,屠呦呦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青蒿上,早期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杀灭率达到了68%。

然而,正当人们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充满期待的时候,接下来的动物试验中,不仅出现了疟疾原虫杀灭不稳定的现象,还出现了明显的毒副作用反应。

疟疾的发病集中在夏、秋季节,此时已经错过当年临床观察的最佳时间,为了加快抗疟药物的研究进程,屠呦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1972年初,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员申请成为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首批人体试验小白鼠,住进了北京东直门中医院,在医院一周的服药观察后,并未发现药物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紧接着,又调整药物剂量试药后,证明药物是安全的。

1972年底,经过了一次次的反复试验,北京中药研究所再次报告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三种结晶成分,并找到了一个对鼠疟抑制率高达100%的有效单体,定名青蒿Ⅱ号结晶。

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实验结果,引起了“523”项目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安排送青蒿素到海南进行临床试验。就在所有人都满怀期待的时候,1973年海南的第一次青蒿素片剂临床观察中,却再次出现了波折。

青蒿素的临床试验效果非常不理想,这让屠呦呦再次陷入了迷茫,她反复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制成片剂的青蒿素,由于制作环节的问题,影响了药物吸收。于是,大家当即决定将青蒿素药物原粉直接装入胶囊,再一次进行临床试验。

一切就绪后,接下来就需要大量制备青蒿素来用于临床实验。

要制备大量的青蒿素用于临床试验,就需要准备大量的青蒿来进行提取,此时已经进入秋季的北方,一时间很难找到大量青蒿原料。就在北京中药研究所面对困境的时候,523项目遍布全国的大协作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云南所倾全所之力从昆明大批量采回青蒿后,却发现采回的青蒿几乎不能使用。由于已过了花期,大量青蒿的叶子已经枯萎。一筹莫展的时候,云南药物所的研究人员决定去花期比云南晚的邻省四川碰碰运气。

最终,523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从采购回来的几百公斤青蒿中,提炼出了1.5公斤的青蒿素。那么,这次青蒿素在临床治疗疟疾病人中的表现又是否会成功呢?

此时已是1974年的11月份,在位于云南的耿马,暴发了恶性疟疾,而这种恶性疟疾也是疟疾中死亡率最高的。仅有20户人家的村子,半个月就因疟疾死亡了8人。

此时身处疫区的李国桥医生,接到了青蒿素临床试验的紧急任务。第一位服用青蒿素治疗的是一个13岁的小男孩,高烧、呕吐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这位患者在服用青蒿素后,血液中的疟原虫快速消失。

经过18例的临床观察,参与临床研究的李国桥医生认定,青蒿素是抗疟的特效药,完全能够治愈恶性疟疾,并且其安全无毒、治疗疟疾的速度都是氯喹等传统抗疟药难以企及的。

青蒿素

正式踏入世界舞台

1981年10月6日,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化疗科学组主持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全世界从事疟疾研究的顶尖专家悉数到场。

十年磨一剑,最终,在全国几十家科研机构,数百名科研人员齐心协力攻关下,中国出色地完成了“523”项目,研制出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2015年凭借对人类健康的突出贡献,最早分离出青蒿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的疟疾防控专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交上了完美的成绩单,也在与世界其他正在和疟疾抗争的国家分享着成功经验。

屠呦呦是默默无闻的医药科技工作者,更是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伟大科学家,“总结这40年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曾这样说道。

来源:共青团中央

tags: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