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见问题

疫情解除封锁一般多久

2023-03-30 常见问题 435 作者:网友投稿

优化防控“二十条”发布已满三周。近段时间,核酸时限、社区封控、精准防控、依法防疫等事项在全国范围引发关注讨论,直至近三日,多地调整优化防疫措施。中国新闻网一则消息的标题形象地呈现了当下的变化,“多地宣布:歌可唱、舞可跳!部分只查绿码。”

整体上看,应时应势调整防疫政策已是大势所趋。广州在12月2日的发布会上披露的关键数据,成为此轮防疫政策调整的注脚: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本土感染者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9成,重症、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

几日来,多家央媒撰文或转载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的报道。提高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等任务也再次被提上日程,随着各地调整防控政策,未来的精准防控如何保护包括老人在内的脆弱群体,亟待破题。

12月1日是广州优化防控措施首日,工作人员清理搬走水马。

多城市缩减管控区,取消查验核酸

在关注防疫政策的人士眼中,近日来自央媒的两篇文章传递出关键信号。

12月1日,环球时报在引述香港大学10个月前发表的研究后强调,“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经大幅降低”。同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宣布尚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高层动向也传达出进一步“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的动向。本周三、四,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连续两日与有关方面专家、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并表态“防控政策持续优化,走小步不停步。”

中新社报道称,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孙春兰首次专门就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召开座谈会,“新形势新任务”,透露出疫情防控形势已发生变化。

“二十条”发布21天来,地方防疫尺度连续变化,石家庄等地曾因此受到关注。近两周,核酸时限、社区封控、精准防控、依法防疫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引发大量关注讨论。随后,多地明确准确理解对标“二十条”要求,相继结束大范围封控。

一个显性的变化是,查验核酸的时限陆续放宽。11月28日前后,多地宣布“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如果没有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全员核酸筛查”。到前述座谈会召开的11月30日,一个引发全国关注的变化出现了。这天上午,广州多区陆续发布通告,即时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的管控措施,按低风险管理。沿街水马大面积拆除,餐馆再现堂食。次日,进入多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

同一天,郑州解除流动性管理,商超、菜市场、理发店等生活必需场所(机构)恢复营业,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餐饮等场所有序开放。

广州等地调整不久后,成都卫健委12月1日深夜发文,称除医疗机构外,市民亮健康码、扫场所码即可进入公共场所,不必查验核酸检测信息。

12月2日凌晨,几小时前还发文称“能清零而不清零,实在是太可惜了”的锦州再度发文:学校分期分批恢复线下教学,商超餐厅等恢复正常营业。同日,乌鲁木齐宣布,低风险区市民可以跨区流动,商业综合体、大型生活超市、酒店、饭店、滑雪场等将有序恢复经营。

北京这天也迈出了一小步:自12月5日起,公交、地铁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乘客乘车。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无差别的核酸检测不仅效率极其低下,还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国务院最近发布的“二十条”等政策在内,都不鼓励无差别的核酸检测。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陆家海也撰文建议,将“核酸普查”或者“核酸筛查”改为“症状监测”,“只有有了症状的人,才作为核酸检查的对象。”

各地此前所采取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最早出现在今年4月。而近三日,全国各地陆续开启新一轮调整,中国新闻网一则报道的标题形象呈现了当下的变化,“多地宣布:歌可唱、舞可跳!部分只查绿码。”

12月1日是广州优化防控措施首日,商铺开门做生意,生活秩序恢复正常。

密集发声,尊重科学精准防控

在大城市引发关注时,近期,一些出现病例的中小城市、乡镇等也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和”二十条“调整了防疫措施。例如,福建晋江市、云南省巧家县和海南屯昌县等地将高风险区调整为低风险区。

另有多地调整核酸检测的人群范围。11月29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宣布长期居家老人、行动不便群众等可不参加区域核酸检测,一改此前的“应检尽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同时,全县恢复正常秩序和生产经营,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恢复线下教学。

在一些地区优化防疫政策的同时,也仍有个别地方继续实行全域静态管理或加强防疫管控。11月28日,山东菏泽单县单日新增20例确诊病例。同日,单县宣布进入应急状态管理,暂停文化娱乐经营活动。截至发稿时,当地尚未更新防控措施。

整体上看,应时应势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已是大势所趋,“二十条”的落实也对各地的科学精准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轮调整中,多地仍维持了扫码、戴口罩等举措,并适当调整了密接认定和隔离标准。

未来如何做到“精准防控”?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国内多个科研团队也在近期密集发声,向社会解释政策调整原因,并就未来的防疫举措给出建议。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陆家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从最初的阿尔法到现在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的致病性和致死率都变低了。

陆家海认为,要用科学知识、精准防控来消除恐慌情绪。“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病毒在外界的生存时间一般都很短。在体外,可能会生存一段时间,比如说在冷的环境或潮湿环境等。但是它不会在体外复制。”

病毒学家常荣山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也谈到,奥密克戎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在双方都没有戴口罩的情况下,近距离接触时,通过呼出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后发生的。

基于此,针对网上流传的楼上楼下邻居感染后,封堵下水道、烟道的做法,陆家海直言:“这样做的价值不高。”他解释,下水道本身就存有很多病原体、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它们不会“飞出来”,保持好手部卫生就能解决可能存在的感染问题。

在重新认识奥密克戎传播特性之时,防疫措施应该如何回应?

几天前,在受邀参加自然杂志(Nature)组织的专题讨论时,陆家海提出,如今病毒毒力逐渐减弱,传播特点发生改变,面对如此复杂局面,我国防疫政策随疫情发展更加科学精准。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条”以及最新出台的《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等,就是“精准防控”、“科学防疫”的体现。

“我们现在的疫情防控要更加科学、更加精准。这几天各地也在取消大面积核酸检测,变为对重高危人群的有效防控。”陆家海强调,实现症状监测能力,也需要提高人们的认知意识。

作为一线疫情防控人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郭亚兵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新冠作为乙类传染病,再执行大范围的封闭管控和大范围的筛查已经不适合。结合一线工作经验,他建议针对不同程度的新冠感染者,医院要分层分级做方案。

“我们要尊重传染病的特点,尊重科学,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精准防控。”郭亚兵说。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新华社发

以公开透明加快推动接种老年人接种疫苗

新冠疫苗接种相关情况是专家发声的另一个焦点问题。中国防疫政策未来走向如何,疫苗接种率尤其是高龄老人的疫苗接种率是否能达到高水平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

中国老龄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距离免疫屏障的形成还差多少?研究发现,老年人需要三剂灭活疫苗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护,而估算数据显示,大约有82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还未打加强针;其中2134万80岁以上老年人还未接种加强针。

病毒学专家金冬雁曾对媒体介绍,香港最初的疫苗接种率很差,所储备的抗病毒药物也未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高危病人服用。在香港年初超1万例的死亡病例中,没完成疫苗全程接种的超过80%。

与此相反,新加坡疫苗接种率超9成,感染死亡率只有0.079%。“远低于美国,也低于季节性流感。”金冬雁说。

陆家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提出,对重高危人群的最有效防控方法就是打疫苗。“年轻人不打疫苗也可能引起重症,老年人不打疫苗很容易引起重症或死亡。”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要解决“疫苗犹豫”,推动更多人接种疫苗,离不开更加公开透明的研究和接种数据。张文宏团队12月1日发表《我们如何保护老年人和脆弱人群安然度过疫情》时也谈到,“疑问就应该用科学的数据回答,质疑则应该以循证证据佐证。”

张文宏团队提出:疫苗对老弱人群保护是降低医疗挤兑战胜疫情关键。这份文章引述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数据,详细回答了公众对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的疑问,并强调,疫苗对老年人、脆弱人群的保护是降低医疗挤兑、战胜疫情的关键。

“我们走出疫情的前景越来越清晰。”文章写道,“我们希望走出疫情,我们更希望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和年轻人一起走出疫情,我们才算真正赢得了这场胜利。”

与学界呼吁一致的是,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也发布了《加强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方案》列出了四条接种禁忌,同时也在文末强调,各地要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坚决杜绝简单化、“一刀切”。

谈及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教授再三表达建议:“我们一定要把全世界应用下来最好的、效果最佳、副反应最小的疫苗给老年人使用。”


tags:

关于我们

轻轻日常百科,分享学习知识网,精彩生活时尚百科。

最火推荐

小编推荐

联系我们


Copyright Your xseozz.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PHP.